• 38阅读
  • 0回复

“重灾区”农业翻身记——福建省今年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5
第1版()
专栏:

“重灾区”农业翻身记
——福建省今年农业获得全面丰收
在粉碎“四人帮”的第一个年头里,全国闻名的“重灾区”福建省,农业生产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全省今年农业获得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比去年增长百分之八以上,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甘蔗、烟叶、油菜子、茶叶等经济作物的产量,比去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甘蔗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四,烟叶增长百分之三十五,油菜子增长百分之三十;生猪存栏数也超过去年。大多数地区出现了县县增产,社社丰收的喜人景象。
福建省今年这场农业翻身仗打得不容易,是面对着“四人帮”破坏造成的重重困难和接踵而来的自然灾害展开的。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后,中共福建省委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农业学大寨和农田基本建设,全省农业战线各项生产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动人局面。可是,万恶的“四人帮”及其在福建的亲信、黑手,对这种大好形势恨之入骨,他们大闹福建省委,搞乱各地,造成许多地方资本主义泛滥,投机倒把猖獗,分田单干,滥砍山林的情况十分严重,集体经济受到破坏,一九七六年全省农业大幅度减产,成了全国闻名的“重灾区”。
以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以后,省委及时地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农业学大寨会议,认真学习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联系实际,分清一些被“四人帮”搞乱了的路线是非,进一步动员全省人民高举毛主席树立的大寨红旗,以揭批“四人帮”为纲,加快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步伐。会议结束后,省委组织了大批普及大寨县工作队,深入农村、渔区开展揭批“四人帮”运动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发动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对敌斗争,对那些贪污盗窃、投机倒把犯罪分子进行了狠狠打击;把那些混进领导班子里的“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口中喷火,手里拿刀”的坏家伙坚决清除出去。同时,请回了那些受“四人帮”及其亲信打击迫害的、对社会主义忠心耿耿的老劳模、老队长、老支书。资本主义倾向被刹住,社会主义正气上升,被“四人帮”破坏了的党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男女同工同酬等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社员大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莆田地区是福建被“四人帮”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人们称之为“重灾区”中的“重灾户”。这个地区有一个自称“反潮流”的家伙,到处叫嚷“我有天线,天线就是江青”。他与省里资产阶级帮派的头号头目狼狈为奸,大搞篡党夺权的阴谋活动和打、砸、抢,天天闹“地震”,使这个地区有的地方资本主义严重复辟,去年一年全地区粮食总产减产二亿多斤,山林毁坏了二十八万多亩。粉碎“四人帮”一年来,莆田地区军民团结战斗,严厉镇压了一批现行反革命和各种犯罪分子,全地区迅速由大乱走向大治,夺得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丰收年。
今年,福建省许多地方缺肥、缺种子、缺资金,而且自然灾害既频繁又严重。
今年开春,全省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肥料严重缺乏。肥料不足,早季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省委领导同志在各地调查中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立即召开了地、市委书记会议和全省地、县农业局长会议,提出要把多积肥多造肥作为搞好当前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和省委其他领导同志一起,还亲自带领省直属机关干部到福州市郊区参加积肥运肥劳动。全省很快掀起积肥热潮,每天积肥出动的人数达一百二十万,使春耕所需肥料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大超过往年,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地处九龙江畔的龙溪地区,去冬今春的五个月中,全地区平均降雨量只有一百三十多毫米,比正常年景减少一半。在春播的关键时刻,九龙江的流量降到历史最低点,全地区受旱面积达一百二十万亩,其中有四十万亩无水溶田插秧。干旱严重威胁着春耕生产,这时地委领导成员全部上阵,地、县、社共抽出六千六百多名干部组成工作队,深入五十多个重点公社和八百多个重点大队领导群众抗旱。全地区每天有五十三万人战斗在抗旱第一线,拦溪堵河,开渠引水,挖塘打井,提水上山,挑水抢种。经过艰苦努力,龙溪地区在大旱之年获得粮食丰收,无论总产还是单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粮食单产达到一千零五十三斤,成为全省第一个粮食平均亩产超千斤的地区。三明地区正当早稻抽穗扬花时,遇到了长达十多天的阴雨低温,有几个县还遇到罕见的涝灾。干部、社员豪迈地说:天大灾,我们大干!灾害发生的当天,地、县领导同志就连夜深入重灾区,和广大社员一道日夜泡浸在洪水田里,一丛丛洗苗,一丘丘扶苗,一块块补苗,同时增施肥料,加强管理,终于把灾害踩在脚下,全地区夺得了粮食总产比去年增长百分之七点六的好收成。
福建省今年农业能打“翻身仗”,还在于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真正冲破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在农业生产上敢于打破“禁区”,大搞科学实验,积极实行科学种田。各级干部认真探索以往种植试验田的成果,同时,亲自动手搞“三结合”的试验田、样板田、指挥田、丰产片。经过今年上半年的不断摸索,发现在福建种植经过精选出来的杂交水稻很有前途,这种水稻产量高,适应性强,种它,不论是沿海平原还是高寒山区,亩产量都比常规品种提高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看准了就干,全省在去年试种杂交水稻五万亩的基础上,今年猛增到二百四十多万亩,普遍获得丰收。地处武夷山区的太宁县,“山高水冷气温低,伏天还要盖棉被”,过去双季晚稻常常过不了关。今年晚稻种了六万六千亩杂交水稻,占晚稻总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二,结果杂交水稻比去年每亩增产六成半,全县出现了晚稻超早稻的大好局面。群众盛赞杂交水稻是高寒山区的“状元稻”。
福建今年农业打了一个“翻身仗”,广大干部、群众认为这只是今后高速度发展农业的一个良好开端,离“彻底翻身”还有相当的距离。在最近召开的福建省三级干部会议上,与会同志专门对全省如何高速度发展农业生产作了认真的研究,一致认为,决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要进一步加快福建农业生产发展的步伐。会议确定,今冬明春要大搞一下农田基本建设。目前,这个省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已从北部山区向东南沿海全面展开。全省投入农田基本建设的劳动力已达四百万人,动工工程一万三千多处,完成土石方一亿零二千万方,大大超过去年同期。今年冬种小麦比去年扩大了几十万亩。各地都搞了许多大面积的丰产片,仅福州市郊区小麦丰产片就搞了十万亩。
新华社记者 许一鸣 林麟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