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在第一线的后面——大庆商业工作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7
第4版()
专栏:

在第一线的后面
——大庆商业工作侧记
当你置身大庆,听到钻机在轰鸣,油流在欢唱,看到第一线生产工人是那样意气风发,拼命大干社会主义的情景的时候,你可曾想到,在这第一线的后面,多少大庆商业职工在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全心全意地为“前线”而战斗着!
大庆商业职工的功绩,光荣地记载在大庆石油会战的史册上。这是一支铁人式的商业队伍。那些大庆老英雄、老会战们说:我们的商业职工,一切从有利生产出发,为方便生活着想。会战打到那里,他们就服务到那里;油田有多大,他们的服务范围就有多大。
一在会战工地,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战地”商店,“前线”服务组,“支前”小分队,以及奔驰在荒草野甸的一辆辆的巡回货郎车。这些“战地”、“前线”、“支前”的字样,使人强烈地感到,这支商业队伍充满着战斗气氛和革命精神。在创业伊始的岁月,大庆商业只有三个点,一百一十多个人。五万多名石油大军一下子开进那茫茫荒原,吃的、用的,立刻成了关系会战成败的大问题。现实生活使商业职工一开始就受到了这样一种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在商品生产中,流通和生产本身一样必要,从而流通当事人也和生产当事人一样必要。”为了夺取会战的胜利,商业人员就走上“前线”,或者采用“出摊床”、“赶庙会”的形式,为工人服务;或者把夏不遮雨、冬不避寒的牛棚、马厩和地窝子当作营业室,自己动手垒土坯、砌砖头、丁板皮当“柜台”,创造条件扩大营业。现在大庆商业局的副局长、当时十八、九岁的姑娘马淑琴,常常肩不离担,背不离筐,服务到宿舍,送货到工地,人们称赞她是大庆商业战线上的“铁脚板”。从那时起,这种“会战到那里,服务到那里”的“铁脚板”精神,就成了大庆商业队伍的光荣传统。今年以来,商业职工为响应华主席关于“大庆还要向更高的目标进军”的战斗口号,又在“前方”开设了近百个商业服务网点,轮流到生产第一线巡回送货的商业服务人员达两万多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现有商业职工总数的两倍半还多。
在炎热的夏天,一场滂沱大雨过后,满载着日用百货和食品的货郎车星夜开往“前线”。进入沼泽地,汽车无法行驶,商业工作人员就用拖拉机拖上几十里。当有的车辆实在不能通行时,他们就一个个跳下车,抱着算盘、钱合,涉过齐腰深的沼泽区,找到勘探工人,再用大型拖车把货物运到现场。雨后的沼泽地又闷又热。可是送货的姑娘们不顾自己长途奔波的疲劳,抬来一桶桶凉水,把汽水瓶放在里面冰了又冰,为“前线”工人解热。有一次,一个服务队带去了好多商品,其中还有十包缝衣服的钢针。结果,钢针只卖出一包,九分钱。对此,营业员感到很高兴。相反,有一个工人要买一合火柴,而火柴已经卖光了。这时,营业员显得比那位没买到火柴的工人还着急哩!他们说:“自家人没买到自家送的货,心里总不是个滋味。”
一包钢针、一盒火柴,说起来实在微不足道。大庆的商业工作者为什么要到百里之外,去做这“微不足道”的买卖,而且又做得那样认真呢?他们回答说:“我们大庆的商业部门是大庆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说整个油田是一部机器,商业工作应当是这部机器上的齿轮或螺丝丁。我们不直接打井、管井,可是为打井、管井等石油工人服务,也是在不同战线上为国家搞石油出力,因此,我们不打井也出油。”
“不打井也出油”,大庆商业人员的这种体会,说的是大实话,讲的是马克思说的那种流通当事人也和生产当事人一样必要的真理。
二大庆工人幽默地说,我们这里的商业人员是“综合”营业员。工人们反映,商业职工在商店里不仅站柜台,还要进货、卸货、选货、保管,既当营业员,又当搬运工、装卸工、采购员、保管员。他们走出店门为“前线”工人服务的时候,除了售货,还为工人洗衣服,拆被子,理发,掌鞋,帮厨,代邮信,代汇款,代取包裹。有时他们还要随身携带个小本子,记上张三、李四要托办的各种事项。总之,只要是“前线”工人的事,他们都当作“份内”的事去干。
你看他们上“前线”的时候那个忙乎劲!有一批职工要去为祖国勘探新油田,营业员张翠兰等三人把新到的宽幅床单布,按单人床单的尺码扯好,每户送去一块。“前线”井队一个工人要买顶单布帽,营业员庄惠娟没带这类货。怎么办?她利用回来取货的当儿,按工人要求的规格、颜色,专门到别的店买了顶帽子送到那个工人手里。服务员李继琴看到一个工人穿的黑色棉袄肩膀上磨破了一块,白花花的棉絮露在外面,她当场把自己身上的一个黑布兜撕下来,补在工人的棉袄上。营业员朱兰英发现一个年青工人感冒发烧,躺在床上,便亲手用滚烫的开水冲好奶粉,烤热面包,削好苹果,送到床前。此时此刻,你说她是护士,还是营业员?类似的事情,一件件,一桩桩,写不胜写。
三走进大庆的一些居民区,经常听到群众议论,商店里谁是“百家通”,谁是“千家熟”。大庆的商业人员经常挨家挨户走访,调查居民对商业部门的要求。不少营业员对几十个、上百个家庭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开展了“三包、六知、六到家”的服务活动:店包片,组包栋,人包户;知姓名,知住址,知人口,知经济收入,知军烈属,知老弱病残;来店购买商品有困难的送到家,节日供应的商品送到家,体大、笨重商品预约订货送到家,婴儿的奶粉和糖送到家,疾病患者需要的商品送到家,特殊需要和急需的商品送到家。一些商店在开展这项活动中还建立了各户供需情况卡,绘制了服务线路图。大庆的商业职工,用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打破了多少年来“千家走一店”的陈规,兴起了“一店走千家”的新风,帮助职工和家属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减少了第一线生产工人的后顾之忧。
有一段时间,钻井指挥部运输大队有六十二名工人离开大庆,调往新油田去会战。这些职工走后,他们所在的解放村的商店,专门组成了五人巡回服务小组,用五天时间挨户登门走访,了解职工走后家里的困难,并且及时把节日商品和平素所需要的粮食、油盐酱醋等送到家。营业员刘玉珍给参加新油田会战的刘成杰家送货时,发现他的小孩得了急病,病情发展很快。小孩的妈妈急得团团转,要给刘成杰拍电报,催他回家。刘玉珍想,让刘成杰从千里之外回来,一不及时,二要影响生产。她对刘成杰爱人说:不要让老刘回来了,这件事包在我们身上。说完,刘玉珍就急忙向医院跑去,帮助刘成杰爱人请医拿药,使小孩及时得到治疗,很快又欢蹦乱跳了。事后,小孩的妈妈写了封信,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刘成杰,并嘱咐他在新油田安心工作。
这消息传到新油田,轰动了整个运输队。这个队的干部在全队工人前面宣读了这封信。职工们纷纷表示,“后方”的支前工作做得这样周到,我们一定多拉快跑,早日拿下新油田。党组织还作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派人专程回大庆向服务人员表示敬意;二是凡回大庆探亲的职工,都要到商业部门表示感谢。一年之中,有五十多工人回大庆,下车以后不进家门,先到商店表示他们的谢意。
无数的事实,使大庆石油工人们形成了这样的一种看法:商业人员的支前工作做到了家。他们是我们的好后勤,是专送温暖的政工员。
新华社记者 郭玉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