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风雪高原二十年——日喀则农科所副所长谭昌华培育良种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8
第3版()
专栏:

风雪高原二十年
——日喀则农科所副所长谭昌华培育良种的事迹
喜马拉雅山麓、雅鲁藏布江畔的翻身农奴们十分爱戴日喀则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谭昌华。这个农业科学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一九五六年从贵州农学院毕业后,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了西藏。二十一年来,他同其他科技人员一道,坚持科学实验,精心培育出近二十个适应高原条件的小麦、青稞、油菜等农作物良种。这些良种已经在西藏各地以及青海、新疆、甘肃、四川等省、区的高寒地带开花结果。今年,他们培育的春小麦良种日喀则十二号,又创造了亩产一千六百六十四点八斤的高产纪录,为探索西藏高原农作物的增产规律作出了新的贡献。
谭昌华刚到西藏的时候,在黑暗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西藏的粮食产量很低,种子退化、混杂严重,耕作制度很落后。为了改变西藏地区农业落后的面貌,他决心培育出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一九五八年,他冒着受叛匪袭击的危险深入广大农村,采集各种作物标本。民主改革前后,西藏多数县没有公路,谭昌华经常骑着自行车,带上行李卷和糌粑、萝卜等吃的东西,在崎岖的道路上走。几年内,他跑烂了三付自行车胎和好几双鞋,采集到一千多份小麦、青稞、油菜、豌豆等材料。有一次回内地休假,他特意走川藏公路,沿途采集标本。果然,他在昌都找到了一种难得的小麦杂交亲本。
在林彪、“四人帮”严重干扰破坏下,谭昌华历尽千辛万苦搜集到的许多材料丢失了。有人劝他说,你一天到晚不知疲倦地工作,弄不好还会戴上“白专”的帽子,这是何苦!谭昌华可不这样想。他坚信,把西藏农业科研搞上去,是广大翻身农奴的迫切需要,为此而奋斗的决心决不动摇。
谭昌华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认真研究西藏高原的特殊自然条件,从高原的实际出发,自己闯出一条增产的路子。一九七六年,他根据西藏高原日照长、辐射强、日夜温差大等有利于形成大穗大粒的条件,提出了培育重穗型小麦的新品种,将增加穗的头数和穗的重量结合起来。春小麦良种日喀则十二号,就是将当地的穗大粒重的圆锥小麦高原大粒同国外普通小麦良种进行远缘杂交,又将其后代进行三交培育出来的重穗型良种。经有关部门组成的验收组测定,日喀则十二号良种高产田每个麦穗平均结籽四十二粒,千粒籽重约五十六点零九克,穗粒数和千粒重都超过内地一般品种三分之一以上。
由于长期在高原地区工作,谭昌华积劳成疾,患有多种疾病。但他全然不顾,决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倾注在西藏的农业科研事业上。
 (据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