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绥靖主义的幻想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7-12-28
第6版()
专栏:新华社记者述评

绥靖主义的幻想曲
在美国和西欧正在展开一场辩论:西方同苏联进行“经济合作”究竟对谁有利?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西方向苏联提供粮食、技术和资金等于是以自己的强点弥补苏联的弱点,助长了苏联的扩张实力,到头来吃亏的是西方。
请看以下事实:第一,通过“经济合作”,苏联近几年捞到了大宗西方提供的长期低息贷款,给由于疯狂扩军备战而严重缺乏资金的苏联经济输了血。据国际清算银行透露,苏联欠西方的债务已达二百六十八亿美元,比一九七○年增加了将近十六倍。第二,从西方搞到大批粮食,靠它应付农业危机,并储粮备战。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六年五年里,苏联共进口粮食八千三百○五万吨,其中大部分来自美国。第三,苏联搞到了大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用以弥补苏联工业技术落后的战略弱点。从一九七○年到一九七六年,苏联从美国、西德、法国、意大利、英国、日本六国进口的机器设备达一百五十四亿美元。苏联依靠西方提供的资金、设备和技术兴建了包括冶金、汽车制造、石油开发和天然气管道等一系列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工程项目,其中有些直接加强了苏联的军事力量。
尽管事实如此明显,西方还是有人为他们这种养虎贻患的政策进行辩护。他们的理论,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曰“合作软化”论。提倡这种理论的西方头面人物认为,只要把苏联紧紧地束缚在经济、技术和文化合作的“利益之网”里,就可以“软化苏联”,使它成为一个“克制和温和的国家”。
这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早已为苏联的所作所为所打破。近几年,正当“缓和”与“合作”的曲调高唱入云的时候,苏联以从未有过的规模和速度加紧扩军备战,到处渗透扩张。苏联军费每年递增百分之四,占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三,远远超过了西方各国。前年,苏联驱使雇佣军武装干涉安哥拉,今年,苏联豢养的雇佣军悍然入侵扎伊尔,最近,克里姆林的黑手又插到了非洲之角,威胁对西方生死攸关的印度洋、南大西洋海上运输线。事实表明,西方的粮食和资金助长了苏联的扩张势头,更加咄咄逼人,哪里有一丝一毫“克制”和“温和”的影子!
二曰“贸易促进和平”论。持这种主张的人认为,通过发展贸易使苏联和西方在国际市场上联结在一起,苏联就不会向西方进攻,于是就有一个“比较安全的世界”。
他们把苏联当权者看成是规规矩矩做生意的人,而克里姆林宫却把贸易当作输入西方技术、加强军事实力的手段。西方报刊指出,近年来苏联在这方面已经捞到了“巨大的好处”。例如,苏联去年只花了六百万美元,就买到了美国“赛伯—73型”电子计算机系统,使得苏联在军事研制工作上急需改进的计算机技术跃进了十年。美国卖给苏联的电子计算机和一百六十四台能加工导弹制导系统所需的微型滚珠轴承的精密磨床,使得苏联“分导多弹头导弹的研制缩短了三年到五年”。又如西方许多国家共同借钱帮助苏联建设的年产二十万辆多轴卡车的卡马河卡车制造厂,目前已生产大批卡车,开始装备苏联驻东欧部队,加强它向西欧发动突然袭击的能力。一旦爆发战争,这个工厂很快就能转而大批生产坦克、装甲车和火箭发射器等武器装备。这样的贸易不是“促进和平”,而是促进苏联的战备,加深战争的危机。
美国国会外事和商务顾问迈尔斯·科斯蒂克在十月二十二日出版的《世事》周刊上写道:“有人说如果东西方经济变得相互依靠之后它们就不会打仗了。但是回顾一下历史就知道,这种说法是愚蠢的。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实际上是在增长;在第一、第二两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再没有比英国和德国之间的经济更加‘互相依靠’的了。”
三曰“解救经济危机”论。西方有些人把对苏贸易看作是他们赚钱的机会,把对苏联的资本和商品输出当作解救本国经济危机的偏方。
事实说明,这种主张政治上是近视,经济上是失算。西方不少有识之士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英国前保守党政府贸易和工业大臣彼得·沃克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为了缓和经济危机而对苏联搞经济绥靖是错误的,因为正在增长的苏联威胁
“比我们所关心的经济威胁更加具有决定性和长期性。”英国前外交事务国务大臣查尔方特也强调说,同苏联的贸易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同苏联签订的每一个贸易协议,都应在外交政策和西方安全的范围内加以考虑”。美国《每日新闻》批评美国一些公司为了赚钱向苏联出售先进技术设备的行径等于是“向俄国人出售能够用来绞杀我们的绳索”。它写道:“为了一点钱,我们竟愿意向苏联人提供能够用来摧毁我们的工具。我们将成为屠杀我们自己的刽子手。”
从经济上来说,为解救西方的经济危机把希望寄托在同苏联的“贸易合作”上,不仅要落空,而且要吃大亏。在国际市场上,苏联不是西方的贸易伙伴而是剧烈竞争的对手。例如,苏联从西方购买货船扩充它的商船队,然后大幅度压低货运价格抢去西方大量的生意,加剧了西方国际航运业的危机。意大利菲亚特公司帮助苏联建成规模宏大的汽车工厂,这个工厂的产品在苏联东欧市场上就排挤和取代了菲亚特生产的汽车。英国保守党议员戴克斯指出,如果西方在对苏贸易中继续向苏联提供优厚的条件,那么苏联就会把贸易作为一个
“强有力的武器,在将来削弱西方的工业”。向苏联提供大量贷款已开始引起西方公众的忧虑。西方报刊指出,由于苏联迟迟不偿还数达十亿美元的贷款,已经造成了西德克鲁伯公司和其他一些西方企业的“财务困难”。人们还指出,所谓扩大对苏贸易,实际上是苏联花西方的钱来向西方买货,“西方提供货物,东方让人记下帐来”。美国《曼彻斯特联合导报》写道,美国“银行家对苏联贷款感到担心”,“他们是不是上了苏联的圈套?”“如果苏联一旦同西方打起仗来,就无法讨回贷款了,这些钱无异丢进了老鼠洞!”至于苏联在国际市场上抢购倒卖、捣乱市场、损人利己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
四曰“祸水东引”论。西方有些人主张用大宗贷款、大量贸易、共同开发、技术交流来笼络苏联,想把苏联这股祸水引向东方。他们的这类意见,不一定挂在口上,见诸文字的也不多,实际上还颇为时行。
然而,苏联的战略部署清楚地表明,美国是苏联争霸全球的主要敌手,欧洲是苏联全球战略的重点地区。苏联刊物公开扬言,欧洲是“全球政治的神经中枢”,今后苏联反对“主要敌人”的一场“中心战争”的战场在欧洲。为了准备这场战争,苏联在欧洲集中了它四分之三的军队,百分之九十的中程弹道导弹,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坦克。在欧洲周围海域,苏联部署了它四大舰队中的三个舰队,集中了它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战略潜艇和水面舰只。美国前政治事务副国务卿尤金
·罗斯托写道,苏联的“战略目标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控制欧洲”。西德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韦尔纳说:“苏联的首要目标是主宰西欧”。当年,张伯伦、达拉第之流与希特勒签订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拱手出卖给希特勒,妄想把希特勒侵略的矛头引向东方,结果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英、法等西欧国家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西欧越来越多的人强调指出,慕尼黑的教训,决不能遗忘。
近年来,绥靖主义带来的显而易见的恶果,已经引起日益众多的西方人士的警觉。反对绥靖主义的力量在美国和西欧逐渐加强,反对在经济上用自己的强点弥补苏联弱点的呼声日益强烈。
不久前,美国六十五名众议员写信给美国总统卡特,要求他禁止向苏联出售可以用来追踪西方的导弹、飞机和潜艇,并且能够破译传送中的西方情报密码的“赛伯—76型”电子计算机。美国前副国务卿鲍尔说:“我们不应当继续帮助苏联人摆脱食物匮乏的困境,不应当继续帮助他们提高工业能力,也不应当继续向他们提供资金来开发他们的自然资源。”在西欧,英国和意大利政府本身已是债台高筑,却一再向苏联提供大宗低息贷款。这种作法受到西欧公众的批评。西德基督教社会联盟议员小组主席弗里德里希·齐默尔曼指出,谁想通过提供贸易优惠、战略物资和先进技术而使苏联领导人“放弃其扩张主义、帝国主义的路线,谁就显然看不到或不想看到战后多年来苏联的政策”。
这场辩论看来还要进行下去,事实越辩越明。许多重视事实的人们已在大声疾呼:“现在是停止推行经济绥靖政策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