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阅读
  • 0回复

感情真挚的诗、歌、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01
第6版()
专栏:

感情真挚的诗、歌、画
冯 至
在挪威的国土上,有峻峭的悬崖陡壁,有清澈的流水,有茂密的树林——秋天的树林渲染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大路两旁望不尽的斑斓灿烂的树叶好象在欢迎远方的客人,使人陶醉,胜于任何鲜艳的花朵。在这瑰丽的自然景色里,挪威的朋友们是那样地坦率、诚挚和热情。每逢我跟他们接触时,总是很自然地想起恩格斯在一八九○年写给恩斯特的一封信,信里提到两个事实:一个是在一八一四年后,挪威制定了“一个比当时欧洲的任何一个宪法都要民主得多的宪法”;另一个事实是挪威在十九世纪最后四分之一的时期内出现的文学繁荣,“除了俄国以外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之媲美”,并且给“其他各国的文学打上了他们的印记”。
恩格斯对于这两个事实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研究,叫恩斯特不要把德国小市民庸俗的市侩习气不加区分地硬套在挪威小资产者的身上,他指出,在挪威即使是中小资产阶级的世界里,“人们还有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
如今距离恩格斯写信的时期,已经过了八十七年,这中间无产阶级不断成长壮大,人民更加觉醒,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挪威也不是十九世纪的挪威,但是,我用恩格斯分析研究的精神跟挪威人民交往,觉得格外亲切;而挪威朋友们所表示的对中国的友谊,好象也与恩格斯信里的话符合。他们热爱中国,宣传中国,跟帝国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造谣诬蔑作不懈的斗争,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性格以及首创的和独立的精神”。有一次,在奥斯陆的中挪联欢晚会上,我深深体验到挪威人民的浓情厚谊。
在那次联欢晚会上,中国的音乐家弹奏了钢琴、琵琶,歌唱了中国歌曲,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以后,一位年老的女诗人走上了舞台,她用沉重的语调朗读了去年她听到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时立即写成的一首诗。诗是借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这样写:一个老年人停止了他的劳动,铲子从他的手里脱落。一阵颤抖的悲哀传遍他祖国的大地,同时也传遍了全世界。但是中国的大地上庄稼等待着收割;北京、唐山、天津倒塌的房屋还要重建。全世界的人民正在艰苦斗争。如果由于悲哀有一分钟的停息,那只会对敌人有利。是的,每个国家都还要搬走挡在门前的大山;老人手中脱落的铲子,要由新的手接过来。这是他对我们的遗嘱,你们学会依靠自己巨大的创造力,你们就会克服一切困难。
她朗读完了,一个歌唱家又伴着吉他琴把这首诗唱了几遍,在歌声中传遍全场的,不是颤抖的悲哀,而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巨大的力量。被这歌声所感动,一个在挪威作工的印度工人自动地走出来,放声歌唱:
“一盏灯能够点燃许多盏灯,
一个中国能变出许多中国。”
他把这两句诗反复歌唱,曲调一遍比一遍激昂,好象眼前有许多盏灯一盏一盏地点燃了起来,充分体现出第三世界的人民对于中国的期望。
在想象里的万盏灯光中,一个女画家出现在舞台上,手里拿着一幅画,她说,这是她去年春天旅行中国时在北京画的,她愿意把这幅画送给中国朋友。这幅画画的是北京长安大街,街上有无数骑自行车的人来往,画的左下角有一句题辞,写的是“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的一块小基石”。看,这位女画家是用多么深厚的感情看待中国人民,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在旅途上,我遇到的感人的事迹很多,但是没有象在奥斯陆这次联欢晚会上所遇到的这样集中,印象这样深刻。晚会散后,我反复吟味女诗人哀悼毛主席逝世的诗,印度工人的临时即兴的歌,女画家北京街头的画上的题辞,真是浮想联翩,长时不能入睡。当我在北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日常工作时,会想得到远在几万里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有这样的诗、这样的歌、这样的画吗?这样的诗、这样的歌、这样的画的基础是什么呢?一句话,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若是没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样的诗、这样的画、这样的歌,不仅是在奥斯陆,就是在全世界任何地方也是听不到、看不见的。我用什么来报答这样的诗、这样的画、这样的歌所体现的浓情厚谊呢?想来想去,最重要的是认真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革命,把社会主义的中国建设得更为美好,同时还要象恩格斯研究挪威人民的特点那样,虚心了解各个国家的人民,不要象恩斯特那样用自己固定的看法在人家的身上硬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