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阅读
  • 0回复

裴多菲——匈牙利的爱国者和诗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02
第5版()
专栏:

裴多菲——匈牙利的爱国者和诗人
辛 文
今年一月一日,是匈牙利的爱国者、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道尔诞生一百五十五周年。
反抗外来侵略的英勇战士
在布达佩斯,有一幢坚实朴素的建筑物——匈牙利民族博物馆庄严地兀立在多瑙河畔。一百三十年前,一八四八年三月十五日,裴多菲就是在这个博物馆正门右侧的高台上,向聚集在广场上的一万多名起义者朗诵了他在前一天晚上写成的《民族之歌》:
“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
时候到了,现在干,或者永远不干!
是作自由人呢,还是作奴隶?
就是这个问题:你们自己选择!”
当时,大雨滂沱,广场上千万群众跟随他激昂地高呼:
“我们宣誓,
我们宣誓,我们
永不作奴隶!”
这一天,裴多菲在这里向人们一次次朗诵了这首诗,有力地鼓舞和动员了匈牙利人民为自由而斗争。然后,示威群众包围了当时佩斯的市政厅,并涌向布达,打开了牢门,释放了政治犯,控制了整个首都,揭开了一八四八年匈牙利革命的序幕。
当时,匈牙利正处在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下,人民渴望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一八四八年春,在巴黎二月革命和维也纳三月革命浪潮的激荡下,匈牙利的空气立刻活跃起来。三月十五日黎明,当布达佩斯的许多革命青年听到维也纳革命胜利消息后,在裴多菲的领导下迅速地通过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改革的《十二条》,而后高唱革命歌曲,涌向大街游行。游行队伍在途中占领了一家印刷厂,并立即将《十二条》和裴多菲的《民族之歌》印成传单,人们争相传阅,欣喜若狂。
匈牙利人民在民族英雄科苏特等人领导下,同奥地利的殖民统治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一八四八年十月,裴多菲亲自参加了自由战争。他同时用笔和剑同敌人搏斗。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鼓舞士气的战歌和进行曲。他写道:
“忿怒遮满了大地,
忿怒布满了天空!”
“奋勇作战的狂热
在我的心头腾沸,”
“前进,战士们,
前进,匈牙利人!”
一八四九年四月十四日,匈牙利在斗争中正式宣布独立。当时国际反动派大为惊慌。五月底,沙皇尼古拉一世派出十四万军队援助奥地利反动派,形势急剧恶化。面对着占优势的奥俄联军的进攻,匈牙利爱国者坚决进行抵抗。七月三十一日,在谢盖什瓦尔展开激烈的一战,裴多菲在同沙俄队伍搏斗时壮烈牺牲,年仅二十六岁。他生前曾写道:
“我渴望着流血的日子,
它会将旧的世界毁灭,
在那过去的废墟上,
建设起崭新的世界。”
独立战争虽然被血腥镇压下去,但这场被恩格斯称为“具有英雄豪迈的特点”的斗争,对匈牙利人民以后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人 民 热 爱 的 诗 人
在匈牙利中南部一个名叫基什克勒什的镇子上,至今仍被人们精心保存着一座用芦苇盖顶的简朴农舍,这就是裴多菲的故居。在附近一幢红瓦平房的屋顶上,老远就可以看到洁白的大字:“裴多菲活着!”一八二三年,裴多菲诞生在这里一个屠户家庭。他青少年时就学习勤奋,热爱写作。他从十六岁起便开始了动荡不定的生活:当兵、流浪、作巡回演员。他走遍了全国,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他在一首诗中曾这样尖锐地揭露了当时匈牙利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
“有些你的幸福的公民
噎死了,因为吃得太丰富;
而你的很多穷苦的孩子
却饥饿着,走进了坟墓。”
裴多菲从一八四二年起开始大量创作。当时的匈牙利文坛弥漫着一片为贵族歌功颂德的风气,文体也是矫揉造作,华而不实,裴多菲却完全以另一种题材和另一种风格写诗。匈牙利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忠厚而穷苦的劳动者、民间传说中的英雄,都是他写作的题材。从一八四六年起,裴多菲写作的内容和政治结合得更紧了。他明确主张:
“谁是诗人,谁就得前进,
千辛万苦地和人民在一起!”
“假如心头只能歌唱着
自己的悲哀和自己的欢笑,
那么,世界并不需要你,
不如把你的琴一起摔掉。”
一八四四年,裴多菲的第一本诗集出版后,当时的贵族文人攻击他“把老百姓的粗俗、鄙陋的语言带到诗歌神圣的宫殿”,“给老百姓,给卑贱的人民唱歌”。但是,贵族老爷们越是咒骂,人民却越是以喜悦和尊敬来对待裴多菲。他因此成了闻名全国的诗人。
一百多年来,裴多菲的诗在匈牙利广为流传,并且被翻译成数十种外语,为国外读者所熟悉。
鲁迅热情赞扬和介绍裴多菲
把裴多菲的事迹及其作品介绍到中国来,首推鲁迅先生。一九三三年,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曾引用了白莽译的裴多菲的一首诗:
“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这首诗在当时曾在许多中国读者中传诵,感动和鼓舞着他们。鲁迅在这篇文章中,还多次以钦佩心情提到裴多菲。鲁迅年青时就喜欢裴多菲的诗作,他特地托书店从德国买来裴多菲的散文和诗的德译本,并打算译成中文。他认识白莽后,将他珍藏多年的这两本书送给了他,并把白莽译的裴多菲传和几首诗刊登在他所编辑的《奔流》杂志上。鲁迅在《〈奔流〉编后记》中曾说:“收到第一篇《彼得斐行状》时,很引起我青年时的回忆,因为他是我那时所敬仰的诗人。在满洲政府之下的人,共鸣于反抗俄皇的英雄,也是自然的事。”
其实,早在本世纪初,鲁迅就开始把裴多菲及其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了。一九○七年,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详细地介绍了裴多菲的生平和思想,并指出,他和其他几个诗人“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无不刚健不挠,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以起其国人之新生,而大其国于天下。”第二年,他又翻译了《匈牙利文学史》中论裴多菲的一章。
一九二五年,鲁迅翻译了裴多菲的五首短诗。同年一月,他在《野草》的一篇文章中,又翻译和引用了裴多菲的《希望》这首诗,并接着写道:“这伟大的抒情诗人,匈牙利的爱国者,为了祖国而死在可萨克兵的矛尖上,已经七十五年了。悲哉死也,然而更可悲的是他的诗至今没有死。”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鲁迅收到裴多菲的长诗《勇敢的约翰》的译稿后,对全文仔细校定,垫钱印制插画,给译者的信就达十封之多。鲁迅当时处境困难,为了出版,他奔忙达一年半之久。鲁迅在《〈勇敢的约翰〉校后记》中写道:“但是,无论怎样碰钉子,这诗歌和图画,却还是好的,正如作者虽然死在哥萨克兵的矛尖上,也依然是一个诗人和英雄一样。”
鲁迅在逝世前一年写的文章中,还一再引用裴多菲的诗,论述艺术和生活的关系,爱和憎的道理。
裴多菲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的诗歌和他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斗精神,却远远超出了他生活的年代和他祖国的疆界。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