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4阅读
  • 0回复

振奋人心的新起点——安康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03
第4版()
专栏:

振奋人心的新起点
——安康见闻
(一)
秦岭和巴山之间的陕西省安康地区,面积两万三千平方公里。境内峰峦重叠,森林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是一个适宜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理想山区。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指引下,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六五年的十七年中,粮食生产曾多次出现过大跃进的形势。一九六五年,粮食总产量便是十亿六千二百多万斤,比一九四九年增长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在林彪和“四人帮”的干扰破坏下,从一九六六年到一九七一年的六年时间中,安康地区的粮食总产却降低到八亿斤到九亿斤之间。最低的一九六八年只有七亿八千多万斤,相当于一九五○年的水平。林彪反党集团被粉碎以后,经过批林,一九七三年粮食总产又出现了一个飞跃,上升到十一亿七千四百多万斤。
当然,在“四人帮”继续为非作歹的日子里,这种增长的速度很难保持下去。无穷无尽的棍子和帽子,使不少县、社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一九七五年全区虽然是一个难得的风调雨顺的年景,但粮食总产仍然比一九七三年减产了一亿二千多万斤。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给安康山区的农业生产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全区有五千多名干部和一千三百多名农村积极分子,在各县县委主要负责人带领下,奔赴农村三大革命运动第一线,大张旗鼓地深入地开展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打击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批判资本主义。全区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运动,迅速出现新局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安康地区便修成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十二万七千多亩,扩大灌溉面积两万九千多亩。同时,广泛交流了一些先进社、队实行科学种田的经验,对某些落后的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进行了初步改革。一九七六年全地区粮食总产第一次打破了长期停顿的局面,上升到十二亿三千多万斤,比一九七五年增长百分之十七,超过历史最高年产量五千多万斤。
“四人帮”被粉碎以后,广大干部和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进一步高涨,一九七七年粮食总产在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中继续上升,达到十二亿九千多万斤,比前年又增六千多万斤。
最近两年来,安康地区各级党委认真贯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兼顾的政策,粮食工作做得比过去深入细致,扭转了长期以来在粮食征购任务上“不分肥瘦一刀切”的平均主义倾向,这就大大减轻了山区粮食问题上的尖锐程度,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人民生活的安定。
(二)
本来,百分之五十二以上面积覆盖着茂密丛林的安康地区,出产有经济价值的山货特产在四百六十种以上。其中“牛王漆”早就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紫阳茶”从明代就运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桑蚕丝在解放前就向国外出口,桐油、苎麻、棕片、木耳和药材都行销全国各地。
但是,林彪和“四人帮”不顾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大刮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妖风,明目张胆地反对毛主席关于要把农、林、牧三者“放在同等地位”的教导,甚至把“全面发展”、“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倾向”来批判。这样,在安康地区不少地方出现了什么“挖黑根”和“砍修苗”的错误口号,出现了大量砍桑挖麻、毁茶刨药的咄咄怪事。
在这种情况下,安康地区的林业和土特产品的生产或者停滞不前,或者逐年下降,有些甚至濒于绝种。
华国锋同志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报告中,号召全国农村都要贯彻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迅速促进了安康地区多种经营的发展和繁荣。地委专门建立了由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的“多种经营指挥部”,分别召开了全区性桑蚕生产会议,油茶工作会议、植树造林会议及其他专业会议。各级党委都注意把多种经营列入议事日程,定期讨论,专人负责。在许多从来只有野兽出没的荒山野岭间,第一次摆开了群众性发展多种经营的战场。仅一九七六年一年时间,安康地区便整片造林二十二万亩,种茶十一万亩,栽漆树十六万亩,植桑、点桐子、种油茶共十四万亩,种植各种药材两万多亩。粉碎“四人帮”以后,安康地区的多种经营更是突飞猛进。从前年十月到去年九月,全地区新开茶园十四万多亩,生漆林带十七万多亩,桑园五万多亩,油茶四万五千多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速度之快,在安康地区的历史上都是从来未有过的。由于各级党委的重视,山货特产的收购工作也进一步加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收购的品种到收购的数量都比前两年有较大增长。
(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两年多以前,安康地区行路之难决不亚于诗人李白所形容的古蜀道。这里,解放以前只有一条从汉中到白河的公路,全长二百八十公里。解放以后二十多年来,安康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了改变交通不便的状况,以高涨的革命热情开展了轰轰烈烈修路运动。但是,在刘少奇、林彪和“四人帮”一次又一次干扰破坏下,到一九七四年底,全地区累计只有各种公路两千三百公里,平均每一平方公里山区修路不到一百米。那时,全地区只有百分之四十九的公社、百分之二十的生产大队通公路,通公路的生产队则不到百分之十。在广大山区,人们主要靠肩挑背驮来完成繁重的运输任务。
据紫阳县委统计,一九七五年以前,每年仅运送粮食和运往各区的其他商品,就需要六十二万多个劳动日。这就是说,全县农业战线上八万多劳力中的一半以上用来完成这两项运输任务,需要半个多月时间。而这两项运输还不过是全年运输量的一部分。至于从区往下到公社、大队、生产队以至社员家庭,从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至生产全过程中的运输,就很难用数字表达清楚了。
交通不便给生产上造成的严重影响暂且不论,仅对群众生活来说也带来了一系列困难:吃盐难,点灯难,穿衣难,治病难,上学难。
在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后,安康地区各级党委在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运动中,坚决贯彻执行关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全地区掀起了一个规模空前的群众性修路高潮。仅前年一年,全地区就新修县、社公路一千一百多公里,相当于解放后二十多年全地区修建公路里程的一半。粉碎“四人帮”以后,山区人民群众在抓纲治国中爆发出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迅速转化成一种强大的创造力,仅前冬去春几个月时间,又新修公路五百六十公里,赢得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速度!群山环抱的镇坪、平利两县,长期以来是安康全区交通闭塞的典型。这里的群众曾用歌谣描写过他们行路艰难的情景:“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十里半天走,七十二道脚不干。”但是,经过最近两年来的艰苦奋战,现在,这两个县境内的公路四通八达,汽车可以开到每一个公社。
今天,当我们乘汽车翻过秦岭和巴山的千年壁障,穿过从山麓直上山巅的一层层水平梯田,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向白云深处的水利建设工地奔驰时,我们感到这古老而又偏僻的山区确实变了,各方面都变了。虽然,对于安康地区人民正争分夺秒为之奋斗的光辉远景来说,仅仅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新起点!
新华社记者 郭超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