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阅读
  • 0回复

他们为牧区建设作出贡献——记两名到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06
第3版()
专栏:

他们为牧区建设作出贡献
——记两名到内蒙古草原插队的知识青年
记者最近到内蒙古一些地方访问,了解到在草原和农村,有一大批知识青年不仅在政治上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优秀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党的基层干部,而且许多人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在为实现农牧业现代化方面做出了贡献。
我们访问了被称为“种子迷”的天津下乡知识青年邱家恒。他现在是乌拉特前旗苏独仑公社东风三队的队长。邱家恒不怕“四人帮”扣“走白专道路”的帽子,九年如一日,坚持大搞种子科学实验,先后进行了几百个品种的对比试验,更新了队里所有农作物的种子,使他所在的生产队实现了良种化。他试验成功的七种杂交高粱,一九七五年在公社大面积推广,亩产达到千斤。在这之后,他又在丰产田里创造了春小麦亩产千斤的纪录。
邱家恒在科学实验中,废寝忘食,百折不挠,不怕苦不怕累,中午头顶烈日在试验田里劳动,深夜还提着灯笼观察谷子开花时一瞬间的变化情况。在邱家恒的住房里,除了他自己的行李以外,炕上、桌子上摆满了一个个装着各色各样种子的小布口袋和农业科学书籍,连墙上、房梁上也挂满了种子袋和各种农作物标本。为了进行农作物种子的科学研究,邱家恒认真钻研了与种子有关的作物栽培、土壤以及肥料、气候等科学技术理论。贫下中农和基层干部都称他为“种子专家”。一些农业科学工作者对他的研究成果也感到高兴。
记者还访问了知识青年武绍亮。他是一九六五年初中毕业后由呼和浩特市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落户的。他看到这里的草原没有电灯,就想利用风力发电。从一九六八年开始,这个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一面放牧,一面翻阅国内外有关风力发电的科学资料,用自己积存的一千多元钱买了工具、材料,反复进行试制。经过七年的艰苦努力,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终于试制成了一种小型轻便的风力发电机。这种发电机适合一家一户使用,便于牧民转移牧场时携带。最近他又制成了一台附属装置——脉冲电牧拦综合用电器,用风力发电机冲上电以后,既能照明,又能供半导体收音机用电,还能接上拦羊用的电网。他曾携带自己做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在全国土仪器展览会和全国风能利用会议上作过表演,得到了好评。
武绍亮为了研制风力发电机,刻苦读书,钻研科学理论。他几乎翻遍了呼和浩特市科技图书馆和自治区科技情报研究所图书馆有关的技术书籍,反复学习了高等物理、数学等基础知识,攻读了气象学、空气力学、流体力学和电子学。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写信给几百里以外的老师、教授求教。有时还登门拜访。武绍亮在牧区结了婚,牧民说他的家是个图书馆、实验室和小工厂。
这样一个立志为牧区现代化建设而勤奋学习钻研的青年人,在“四人帮”横行时,却被污蔑为“不问政治,走的道不对”。那时,当反革命小丑张铁生跳出来以后,武绍亮的知心朋友曾劝告他说:“你看见报上登的《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没有?那可是有来头的呀!”武绍亮说:“不管他怎么说,反正答白卷不是什么功劳,凭白卷能建设社会主义吗?”武绍亮顶着“四人帮”的干扰,继续刻苦自学。目前,他又研制成功两台不同类型的风力发电机,能在最小的风力下发电。他设计的小型风力发电机已在旗办企业里试制,准备成批生产。
内蒙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办公室的同志告诉记者,象邱家恒、武绍亮这样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并做出贡献的知识青年,在内蒙古农村牧区成百上千。大量生动的事实说明,“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新华社记者(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