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访“国际稻”的老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13
第5版()
专栏:

访“国际稻”的老家
林世容
不久前,中国农学会水稻考察组,应邀访问了设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水稻。我们在从马尼拉到洛斯·巴诺斯途中,到处可以看到一片片平坦广阔的稻田,田里的水稻有的叶挺株壮,正在秀穗;有的稻浪翻金,迎风待割;也有的插秧不久,乘势发棵。陪同我们的朋友告诉我们,这些水稻都是近年育成的“国际稻”新品种。
洛斯·巴诺斯是“国际稻”的老家——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所在地。国际水稻研究所与菲律宾大学农学院毗邻,穿过美丽的菲大校园,就可以看到一望无边插满大小木牌的水稻试验田和朴素大方的建筑群。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科学家、助理人员和工人,十几年来辛勤地进行着科学实验工作。
国际水稻研究所创建于一九六○年。该所的科学家与许多产稻国家的同行协作,联合培育优良品种,改良栽培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们共培育出以“国际稻”(即IR)编号的十几个品种和由各协作国家自行定名的几十个品种。据报道,热带国家栽培这些品种或品系的稻田占这些国家稻田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起了一定的增产作用。在栽培技术方面,该所也向热带国家推荐了改一熟为多熟、使用小型农机具等增产技术。
从矮杆到多抗
一九六五年,一件轰动世界水稻种植的事件发生了。“国际稻”8号在热带国家创造了成倍的增产纪录,被誉为“奇迹稻”。它具有矮杆、耐肥、抗倒、分蘖力强、根系发达、穗大粒多等优点,把一些国家的高杆老品种比下去了。但是好景不常,“国际稻”8号还没有站稳脚跟,各种病虫害从四面八方向它袭来。这个品种既不抗虫害也不抗病害,最后吃了败仗,减产了。但科学家们并不气馁。他们认识到一个良种必须在严酷的条件下表现稳产。从此以后,他们的育种目标除了继续解决矮杆抗倒之外,重点放到抗各种主要病虫害和不良的气候、土壤条件。
劳动人民和科学家早就知道,作物的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反应不同。一百多年前就有人搞抗病育种,而且取得良好效果。但是搞单一抗性的育种不难,要把分散在不同亲本材料上的各种抗性集中到一个高产品种上,即搞多抗性育种,就不那么容易。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经过实践,证明只要有完整、周密的杂交计划和可靠、严格的鉴定和筛选技术,以上设想是可以实现的。该所在一九七三年以后育成的“国际稻”品种一般都具备八至十个以上的抗性,而且有一定的丰产水平。例如“国际稻”28号能高抗稻瘟、白叶枯、草状矮缩、通格罗、叶蝉、褐飞虱、缺锌、缺磷,中抗螟虫、盐害、碱害。一九七六年由菲律宾继国际水稻研究所使用的“国际稻”编号而定名的“国际稻”36和38号则是早熟或中熟的多抗性、高产新品种,目前已在该国和其它热带国家大面积推广。
利用野生稻战胜顽敌
国际水稻研究所从七十多个国家征集到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资源三万四千多份和比较完整的一套野生稻。它们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也是战胜各种顽强敌人的天然武器库。一九六三年该所植物病理学家第一次在田间发现一种新的病毒病——草状矮缩病,以后又在泰国、斯里兰卡、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相继发现,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一九七四年确定这种病毒病是由褐飞虱传毒的。为了培育抗这种病害的品种,国际水稻研究所曾大量栽培其它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但没有一个品种表现抗病。以后用野生稻进行鉴定,发现尼瓦拉野生稻的一个系表现高抗。尼瓦拉野生稻是印度中部的一种野生杂草,茎杆瘦弱、散生,穗易脱落,本身毫无经济价值。一九六九年把它与经济性状好的“国际稻”品种杂交,并经过几代回交,顺利地把它的抗病性转移到栽培稻品种中来。一九七四年育成了高抗草状矮缩病和其他病虫害的“国际稻”28、29、30、32和34号等品种,终于在热带地区基本上控制了曾经猖獗一时的草状矮缩病的为害。
不同专业并肩作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某种专业研究工作的综合性越来越强,往往需要各个方面的专业研究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水稻育种也是这样。
打开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历年年报,就会发现一九七三年的年报上出现了“GEU”这个字。以后,这个字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GEU”是“遗传的评价与利用”的简称。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说:“遗传的评价与利用”的支柱是学科间针对各方面问题的水稻育种。育种学家必须与有关问题的科学家,如植物病理学家、昆虫学家、植物生理学家、土壤化学家、谷类化学家等组织起来。每一成员都要在特性鉴定、筛选、杂交、评选等方面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这种现代化的作物育种,不单单是育种家的任务,而是许多学科的科学家的共同任务。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多熟制计划也是一种多学科研究,它要组织耕作、农艺、灌溉、农业经济、农业工程各方面的科学家并肩作战。
除了在所内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之外,国际水稻研究所还通过国际协作推广研究成果,交流学术经验。国际水稻研究所每年召开二、三次学术讨论会,邀请各国科学家参加,并及时出版专集,供各国水稻科研人员参考,这对水稻科学技术的传播和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农学会近几年曾多次邀请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访华。同时中国的水稻科学家也应邀访问了菲律宾和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科学家每次都得到东道主热情友好的接待。在这次访问中,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们认真介绍了他们的工作,同时还为我们安排了一次特别的讨论会,由我们介绍中国水稻育种情况。所长布莱迪博士亲自主持了讨论会,他祝贺中国在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成就。我们深信,这种交流将不断得到发展,为双方的水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提高作出贡献。(附图片)
索马里重视培育水稻良种。图为农场工人和技术员在观察水稻生长情况。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