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青春》小 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15
第6版()
专栏:影评

《青春》小 议
齐 放
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这是一个老题目。但是,对于革命者,却仍然是一个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主题。
电影《青春》塑造了一个身患癌症,“没有晚年,只有青春”的红军老战士向晖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刚刚治愈了聋哑,一心要用自己的耳朵和声音,为党为革命贡献青春的海军通信兵沈亚妹的形象。
这两个主要人物,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也让人们深深地思索:老战士如何永葆革命青春?青年战士如何让青春在为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中发出更大的光和热?
影片有较强的抒情感,语言富有文学色彩,这都是可贵的。
亚妹的形象是感人的。她是幸福的,因为她同新中国一起诞生;她又是不幸的,因为她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好象掉在一口很深很深的井里”。她能不能战胜聋哑?当她治愈了聋哑,又将怎样使用自己的耳朵和声音?亚妹的命运紧紧抓住了观众。正因为这样,当亚妹第一次听到悦耳的鸟鸣,听到清脆的钟声时,观众同亚妹一样欣喜;当亚妹参军入伍,克服生活道路上的各种困难迈步前进时,观众也感到高兴。
扮演亚妹的演员,表演也是成功的。
相形之下,我们对向晖的形象就感到不满足。作为一名红军老战士,部队的领导干部,电影注意了摆脱“帮味”,没有让向晖以“高大全”的面目到处训斥别人,而是努力想使观众感到她的亲切、和蔼。作者在旁白中这样赞颂她:“她虽然鬓发斑白,但她青春常在;她虽然生命垂危,但她始终在与疾病作斗争;她虽然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但她从来没有自己的功劳簿;……”作者的意图无疑都是好的。可惜还未能完全达到应有的成功。
塑造一个令人信服的英雄人物,重要的是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揭示她的心灵。如果能把向晖怎样永葆革命青春放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斗争中去充分描写,就能更好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影片写的是文化大革命中的故事,却回避了文化大革命中两条路线的斗争,这样,就影响了对向晖形象的塑造。
怎样塑造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怎样认识同一作品中各种人物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过去的优秀作品提供了很多范例。但是江青那一套“三突出”、“三陪衬”的模式,搞乱了创作,危害极大。《青春》的作者在突破这套模式方面作了一定的努力,这是值得鼓励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