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共同语言——西欧纪行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16
第5版()
专栏:

共同语言
——西欧纪行之一
中国新闻代表团
去年十一月初,我们离开北京前往丹麦、英国、意大利、瑞士访问。
行前,恰巧《人民日报》发表了《毛主席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贡献》一文。这篇文章从理论上阐述的重要论点之一是:第二世界国家是反霸斗争中可以联合的力量。那未在实践中,发展中国同西欧这些第二世界国家之间关系的前景如何呢?
我们乘中国民航飞机,首先前往德黑兰,行程约八小时。黎明起飞,看到“云海沉沉,洞天日晓”的瑰丽景色。接着,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壮丽河山展现在眼底。想到在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人民正加速在这片大地上绘制最新最美的图画,大家心情都很振奋。
“秉 烛 夜 话”
去年十一月七日,我们从德黑兰改乘斯堪的那维亚航空公司班机直飞哥本哈根。飞行六小时后,看到海上碧波万顷,陆上红房绿荫。这就是波罗的海之滨五百万人口的多岛之国丹麦。
行装一卸,我们立即前往古老的克里斯丁堡政府大厦。耶恩森首相在举行内阁会议的大厅里接见了我们。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指出丹中两国各方面的关系很好。他说,丹麦知道中国有一个宏伟的经济发展计划,希望中国能实现这个目标,希望丹麦在中国发展中能起一分作用。他还着重指出,丹麦欢迎中国在国际政治中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接着,我们就赶到丹麦通讯社访问参观。从丹通社又赶到丹麦大报之一《贝林时报》座谈。紧接着就是丹麦报业协会的晚宴。许多报界知名人士都出席了。为了给现代化的大厅加进一些古老亲切的气氛,柔和的电灯下点上几支蜡烛。席间自由交谈。好些位访问过中国的新闻工作者谈起他们在华时的经历,询问打倒“四人帮”以后中国的新气象。同时,也向我们介绍丹麦的情况。气氛轻松愉快,象是朋友之间的“秉烛夜话”。
叙述一下这第一天的繁忙日程和友好接待,是因为它实际上是我们在四个国家全部访问的一个缩影。
友 谊 基 础
我国同这些国家政治制度根本不同,地理位置相距万里,为什么能有这种友好气氛呢?这是因为,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宾主之间有着共同语言,这是友谊的基础。
西欧广泛阶层的有识之士主张西欧各国促进联合,增强力量。耶恩森首相、哈特林前首相、安诺生外交大臣及许多民间人士在会见我们时,都强调了西欧联合在经济、政治和防务上的重要性。中国支持西欧各国维护自己的独立,准备应付突然事变,衷心希望看到一个团结强大的欧洲。在这一点上,我们接触到的西欧人很多是赞赏我们的观点的。
丹麦外交部为我们安排了同国防大臣瑟戈尔的会见,安排了访问一座兵营和国民警卫队的一个军区。在会见瑟戈尔大臣时,国防部的一位官员首先介绍了波罗的海的军事态势。他谈到近年来苏联在丹麦附近逐渐增加的海空军活动和两栖作战演习,还谈了丹麦陆海空军的兵力和配备以及为应付突然事变而采取的措施。大臣在答复我们的问题时强调指出,丹麦人知道有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为了不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被纳粹占领的历史重演,绝大多数丹麦人都赞成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大批丹麦青年自愿参加了国民警卫队。
发展双边关系的愿望是我们感到的另一个突出的共同点。前首相哈特林手里拿了一份《人民日报》接待我们,因为报上登了他一九七四年访华时会见毛主席的照片。他回顾了同毛主席、周总理和邓小平副总理会见的情景,并说他一直把毛主席会见的照片挂在家里最突出的地方。外交大臣安诺生回顾了丹中两国近年来主要的官方和民间互访,并说“举这些例子是要表明丹麦中国虽然相距很远,却又很近。”他认为进一步发展两国各方面的关系“没有任何障碍”。安诺生先生还诙谐地说,他作为外交大臣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说服其他大臣不能同时都去访华,只能轮流前往。
保 卫 家 乡
我们从哥本哈根飞往丹麦北部的维堡。驱车穿过一些小镇,只见街道整洁,气氛宁静。驶过田野,看到一些农舍,一般都是单门独户,一座座小房漆成不同的颜色,建筑形式也多种多样。这里气候温和,冬季树叶并不完全脱落。田园风光,颇有特色。
许多世纪来,丹麦人民在这里生息劳动,勤劳地建设自己的生活。当然,这个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这只能由丹麦人民自己去解决。在访问中,我们了解到丹麦遭受外来侵略的历史和面临新的威胁的现实,感到丹麦人民有很强的民族自尊心,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家乡。
在维堡,我们访问了国民警卫队。队员在门口持枪敬礼,欢迎客人。男女军官同我们举行了热烈的座谈。一位年纪较大的官员回忆说,在希特勒占领的年代,丹麦人民曾掀起了抵抗运动。他本人也在维堡地区参加了战斗。他们用盟国空投的武器,破坏敌人的交通和装备,出版地下报纸,组织罢工。国民警卫队就是在抵抗运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队员的武器弹药可以带回家里,以备随时行动。近年来,入队人数不断增加,现有国民警卫队男女队员七万人。
接着,我们参观了一个正规军炮兵团的营地。友好的士兵对客人微笑相迎。我们问一名士兵:“你想过可能同谁打仗吗?”他思考了一下说:“肯定不会是同中国。”这一朴素的回答表达了宾主之间的相互信任,引起了大家赞许的笑声。
我们得到的印象是愈来愈多的丹麦人看清了对民族独立的威胁来自何方。新闻界的朋友有时比较坦率。比如《贝林时报》主编在向我们介绍该报编辑方针时就明确指出,他们对苏联的欧洲政策持怀疑和批判态度。他还说,许多丹麦报纸都持不同程度的批判态度。
长 远 观 点
在同西欧四国工商界的接触中,他们都表达了扩大对华贸易和加强技术合作的愿望。西欧正经历着经济上长期的不景气,还没有从一九七四年开始的危机中完全复苏过来。许多企业在纷纷找寻出路。中国粉碎了“四人帮”,形势十分稳定,现代化的步伐在加速,这一变化在国外引起了很大注视,工商界也是如此。
丹麦的大东公司是一家多种经营、号称北欧最大贸易工业集团的企业,也是多年来对华贸易较多的一个企业。该公司负责人汉森先生和公司高级官员设宴欢迎我们。席间,议论到西方有些工商业家在开展对华贸易方面比较短视,只顾眼下的利益,甚至还用旧眼光看待新中国,以为中国必须依赖他们的产品和技术。我们指出这种态度是不明智的,汉森先生表示同意这个观点。现在大东公司同中国许多进出口公司有联系,贸易有进有出,还开展了技术交流活动。汉森先生已经五十一次访问中国,他说也许将访问到一百次以上。
小 城 深 情
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丹麦人民对我们表现出来的质朴的友好感情。我们访问了一个一万八千人口的斯基弗市。在市政厅前,特意悬挂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接着,在一家古老的餐馆里举行午宴。市长同其他主人用当地出产的葡萄美酒和多种海味款待远方来客。席间谈生活,谈风俗,了无拘束。
在斯基弗市近郊,我们参观了一个养鸡场。场主霍纳姆先生是主要劳动力,由于机械化程度很高,一年能生产三十万只三斤重的肉鸡。他的妻子另有工作,只帮他管管帐。霍纳姆夫妇带我们看了鸡舍和设备后,邀请我们到家里作客。十五岁的女儿和十三岁的儿子也参加接待。丹麦学校重视外语教学,女孩已粗通英文,同我们攀谈起来,客厅里笑语盈盈。当晚,霍纳姆夫妇又驱车前来旅馆陪我们晚餐。我们回到北京后不久,就接到霍纳姆太太代表全家的一封热情的来信,祝贺新年。
离丹前夜,我们在哥本哈根市中心的二十层高楼旅馆里俯瞰万家灯火。眩目的霓虹商品广告对我们是陌生的,西方生活的许多方面是我们不习惯的。然而,突出的印象是处处洋溢着友好情谊,我们深信:这种友谊还将不断发展。(附图片)
正在值勤的丹麦国民警卫队员。
新华社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