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攻关的人——访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19
第3版()
专栏:

攻关的人
——访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教授
本报记者 柏生
朝霞刚刚从晨曦中露出绚丽的光彩,一位年迈的老科学家,迈着矫健的步伐,沿着北京西郊中关村“科学城”的马路,来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研究室的实验鱼场。他仔细地观察了金鱼的发育变化,然后走进实验室,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
这位两鬓斑白,身材不高,穿着一身白色实验服,戴着一付老花眼镜的老教授,埋头坐在桌前,全神贯注地整理实验材料。桌上堆满了文献资料和实验记录。他就是我国著名生物学家、七十六岁的童第周老教授。
童教授长期从事实验胚胎学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工作,对生物发育的规律,进行了艰苦细密的探索,付出了几十年的心血和汗水。特别是对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出色的成绩,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近年来,他和美籍科学家牛满江教授,共同研究有关细胞和遗传问题,又取得新的成就,在细胞遗传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不断有新的发现。他们的学术论文,引起中外科学界的关注和重视。
长期以来,中外一些遗传学家和胚胎学家强调决定生物遗传性状的,是细胞核内染色体上的基因;细胞质是受细胞核控制的,对遗传不起重要作用。童第周教授通过长期对细胞学和胚胎学的研究,利用细胞核移植的实验,观察到细胞质对细胞的分化、发育和遗传也有明显作用。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呢?他从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哲学著作中得到很大的启示。他提出了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间相互作用结果的看法。
童教授这一生物遗传的研究探索工作,引起了美籍科学家牛满江教授的极大兴趣,他具有同样的观点。因之,一九七二年牛满江教授来华探亲时,提出和童第周教授共同进行研究,受到我国党和政府的赞助。
一九七三年五月,正是春光明媚的季节,牛满江教授夫妇来到北京。童教授和牛教授开始了第一次协作。春天,大地生机勃勃,是鱼类产卵繁殖的盛季。他们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为实验对象。清晨,灿烂的阳光洒满实验大楼,在大楼西侧的实验鱼场里,童教授和夫人叶毓芬副教授,这对细胞遗传学研究的老伴侣,就一同来到鱼池旁,细心观察金鱼的排卵。接着,实验室里便开始了一场紧张的实验。他们从鲫鱼卵巢成熟卵细胞质中,提取出信使核糖核酸。然后,童第周教授以他那高超、精细、熟练、敏捷的操作技术,用比绣花针还要尖细得多的玻璃注射针,在解剖显微镜下,把信使核糖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去。经过反复实验,反复观察,发育成长的三百二十条幼鱼中,有一百零六条由双尾变成单尾,占百分之三十三点一(而在未注射信使核糖核酸的对照组中,仅有百分之三点二发育为单尾鱼),表现出鲫鱼的性状,证明信使核糖核酸对遗传发育起了显著作用。这一发现,对细胞遗传学的基础理论作出了新贡献。它说明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作用的观点,来解释细胞分化、个体发育和生物性状遗传规律,比单纯的用染色体——基因学说来解释,更符合生物界的实际情况。这项实验为利用人工方法改造生物的性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人们可曾想到这项在生物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工作,要付出老教授和他的助手们多少辛勤细致的劳动呵!实验是一组一组地进行,一批一批地连续操作,常常从清晨六点钟鱼产卵那一刹那,坚持到午饭后一两点钟,实验不能中断。而且因为制备核酸的实验常常要保持摄氏四度的恒温,春夏季里,他们经常是穿着棉衣在冷库里坚持七、八小时实验。为了使实验结果准确,他们总是带点馒头到实验室边吃边做实验,有时甚至就在实验室里过夜。
一九七四年春天,正当他们的实验研究取得美好的成果时,“四人帮”发动的一场矛头直指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大反基础理论研究的妖风,刮到他们小小的实验室里来了,严重地干扰了他们的科研工作。童教授每天照旧来到实验室里坚持工作。这一年,虽然他和牛满江教授的协作暂时中断了,但他和细胞研究室的同志们仍努力把这项理论研究实验工作继续进行下去。用他们的实验证明了注射过核酸的单尾金鱼,自交以后所产生的后一代金鱼,也有百分之三十多是单尾的和变异型单尾的。这说明这种单尾鳍性状能够遗传。
一九七五年五月,童第周教授和牛满江教授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协作研究。这次实验是用不同属的动物鲤鱼和金鱼进行的。他们从鲤鱼卵巢成熟卵细胞质中提取信使核糖核酸,把它注入金鱼的受精卵里。实验结果,有百分之二十二点三的金鱼由双尾变成单尾,出现了鲤鱼的性状。而在未注射信使核糖核酸的对照组中,仅有百分之五点七为单尾,经过统计学处理证明,即使在不同属的动物之间,信使核糖核酸对于发育、遗传的诱导作用也很明显。
童第周教授和牛满江教授,在这一实验基础上,又进一步探索:信使核糖核酸,能使动物的外部形状发生变化,是否也能使动物的内部特征发生变化呢?于是,他们又对金鱼、鲤鱼、金鱼鲤鱼杂交鱼,同注射过鲤鱼卵信使核糖核酸的金鱼卵发育而成的幼鱼,进行了肝脏同功酶图谱的比较研究。鱼类肝脏同功酶,是鉴别生物遗传性状的一种标志。实验结果,他们发现注射后的幼鱼的肝脏同功酶谱也有变化。
一九七六年初,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童老和夫人叶毓芬含着热泪,臂戴黑纱,胸佩白花,心情无比悲痛。三月的一天,叶毓芬同志来到实验室,脸色苍白,同志们怕她有病,要她回去休息,她坚持整理实验材料,阅读文献资料。不料,当晚她病情加剧,经诊断是严重的心脏病,抢救无效。就这样,七十高龄的叶毓芬同志病逝了。我们的老科学家童第周教授又遭遇到多大的不幸呵!但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亲切关怀下,他依然辛勤地、不知疲倦地整日工作在实验室中。
就在这一年五月,他和牛满江教授协作的另一项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他们研究脱氧核糖核酸对于更远缘的动物之间的发育、遗传的诱导作用。他们以蝾螈(两栖动物)和金鱼这两种不同纲的动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三百八十二条小鱼中,有四条象小蝾螈一样,长出了平衡器。这一实验,说明较低等的鱼类动物,也会奇妙地出现了较高等的两栖类动物蝾螈的性状。从而证明核酸即使对于不同纲的远缘动物的性状变异也具有诱导作用。
童第周教授和牛满江教授这一系列研究发现,对于今后培育动植物新品种,具有新的意义。现在他们把几次实验的结果,都写成了学术论文,在《中国科学》上发表了,引起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童第周老教授,就是这样忘我地、严谨地长期坚持科学研究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刻苦钻研,总是亲自做实验,查资料,看结果,写记录。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霸道的日子里,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赶出实验室,他进行实验用的鱼也全被弄走了。他辛勤劳动取得成果的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了。然而,就在那种情况下,他也是尽量排除干扰,兢兢业业地埋头工作,翻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前年唐山地震期间,他和实验室的同志们一直坚持做实验。今天,在粉碎了“四人帮”,全国人民抓纲治国的大好形势下,这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家,更是老当益壮,坚持在科研第一线战斗。凡是亲眼看过他那细致、严格、熟练、具有丰富实验操作技术经验的同志,都为他那攀登科研高峰的坚强精神所深深感动。
童教授早年曾走过一段坎坷的道路,幻想过科学救国。他从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后,怀着一颗为祖国科学事业作出贡献的火热的心,在亲友们的资助下,留学比利时、法国。他象我国许多有抱负的科学家一样,满腔热情,在国外勤奋学习,埋头苦干。学习四年,发表了一些有一定水平的学术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他的外国老师和同学,都希望他能留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进行研究工作,但是,一种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强烈感情和愿望,促使他毅然回到祖国来。在旧中国内忧外患、连年战争的年代,他的科学研究工作当然得不到支持和重视。起先他在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曾想致力于文昌鱼和鱼类胚胎学研究工作,但辛苦得来的只是很少的一点研究资料。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东奔西跑,来到重庆附近的同济大学任教。学校在靠近乡村的一座小镇上。教课之余,他们夫妇仍埋头细胞学的研究。艰苦的环境和生活,使他们连一架象样的解剖显微镜也难得到。后来,他们夫妇东借西凑一点钱,在旧货摊转了几次,才买下一架德国造双筒解剖镜,勉强能够使用。但由于长期没电,春天夏天就把解剖镜搬到室外,在阳光下,顶着烈日进行研究,冬天,在寒冷的室外进行实验。他们就是这样酷爱科学研究事业,从这里寻找生活的乐趣。
一天,一位不速之客,英国学者李约瑟,因为拜读了童第周教授的学术论文,突然专程来到这个僻静小镇访问童老。当他看到这位知名的中国生物学教授,竟是在这样困苦的条件和凄凉的情景下,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工作,十分惊讶,也异常感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童第周教授又回到山东大学任教。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物价飞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教授生活异常清贫。童第周教授拖儿带女,欠了一身债。这位正直的爱国的科学家更加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更加向往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为了抗议国民党反动派对教职员工的迫害,他曾在“反饥饿、反内战”的抗议书上第一个签了名。
全国解放前夕,他正应邀在美国讲学,他从广播里听到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喜讯,心情分外激动。他立即远涉重洋,毅然回到祖国,迎接新中国的曙光。
新中国在东方诞生了,童第周教授夫妇得到党的深切关怀和重视。在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童教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兼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他多次聆听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对科学工作的重要指示。一九五六年隆冬的一个晚上,伟大领袖毛主席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亲切地接见了童老和几位老科学家,仔细地向他们一一征求关于科学和教育方面的意见。那晚的谈话使他多么难忘啊!一九五六年秋季的一天,已经是深夜了,敬爱的周总理派人把童老接到办公室来,亲自征询童老对渔业规划的意见。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教导和他多年的科学实践,使他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在探索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奥秘上,在辩证唯物论的指导下,在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提出了有关遗传性状的调节控制的新见解。这些实验将有可能为我们利用人工方法改造生物的性状,特别是在农牧业和医学的发展上开辟广阔的前景。例如,用核酸处理的方法改良品种,将是培育农牧业新品种,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可能途径之一。在医学上可用核酸配合治疗肿瘤病等。现在,他们都已开始进行实验。这一切都象征着在科学领域里正孕育着某些重大的突破。
童第周教授谦虚地说,在实验方面,他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科学的发展要求他们在这方面还要做艰苦的探索,才能更好地掌握生物发展的规律。他满怀信心地表示,一定在英明领袖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为我国科学的兴旺发达、捷报频传作出更大的贡献。
(附图片)
童第周教授(中)和科研人员一起做实验。
《人民画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