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天不下雨我下雨 气死老天夺丰收”——四川省奉节县大搞自压喷灌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23
第2版()
专栏:

“天不下雨我下雨 气死老天夺丰收”
——四川省奉节县大搞自压喷灌见闻
四川奉节县位于长江三峡的夔(Kuí奎)峡两岸,自古有“夔门天下险”之名,境内群峰峥嵘,坡陡土薄,耕地分散。全县八十六万亩耕地,坡地占四分之三,加之旱灾频繁,坡地难以灌溉,农业生产长期落后。近一年来,全县人民利用高山蓄水的自然条件,大搞自压喷灌,不需要机、泵、油、电,就解决了十万多亩耕地的水利灌溉,战胜干旱,夺得了农业大丰收。去年全县粮食总产和单产都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出奉节县城北,沿着陡峭、崎岖的小道攀登,到达幸福公社白马大队。这儿是全县第一个实现自压喷灌的地方。只见遍坡雾龙竞舞,摇臂式、射流式、竹管、铁管,土的洋的等各型喷头喷射出白雾银花,洒向干旱的禾苗。其中射流式喷头,以喷面广博得人们赞许;竹管喷头以雾化好,吸引着人们的视线。我们问县里的同志:这是怎么搞起来的?他说:一九五八年,县机关在这山顶上修了一个能容七万方水的池子,准备解决县城人民的用水问题,由于山高坡陡,铺管困难,把池子留给白马大队使用。每年,社员们就用这池水抗旱。但是,盆端罐提的落后方法,连这点蓄水都无法用完,眼看地旱苗枯干着急。后来县委领导利用这个旧池搞自压喷灌试点,使这一带山坡实现了自流喷灌。这一下,鼓舞了白马大队的干部和群众,一九七七年,他们扩大了旧池,新修四口水塘,建成四十六个喷灌池,全大队修建自压移动式喷灌七处,固定式一处,喷灌点四十六个,使百分之五十的耕地实现喷灌。一九七七年粮食总产比前年增产百分之三十六。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渡过长江,来到新民公社,登上北庄大队的马放梁。一条惹人注目的新渠,流着一股清泉,许多社员正在安装油黑发光的大土陶管,把这股泉水引到一个大喷灌池中,保灌山梁下的三百多亩坡地。一位干部介绍说,这里干部、群众对搞自压喷灌情绪很高,晚上打着灯笼火把干,攀悬岩,爬陡坡,找水源,筑水渠,修喷池,铺管道,人人为实现坡地水利化大干苦干。这股泉水就是一九七七年夏天从溶洞中引出来的。他指着正在安装的土陶管说,这是公社的砖瓦厂和坛罐窑生产的,经水压机检验,可承受十公斤左右的压力,铺设在坡土下,不腐不锈。看了北庄大队,使人深深感到群众的智慧无穷无尽。当地群众歌唱道:“山顶修堰塘,坡上搞喷灌,昔日的干坡坡,今日自流灌,不利变有利,越干越会干。”
奉节县委领导同志说,把自压喷灌作为建设山区水利化和机械化的一个途径,是经过多年的实践才认识到的。奉节,山大坡陡,土地分散,实现水利化困难很多,是不利因素;但山大,积雨面积大,全县常年降雨量一千一百毫米左右,只要有蓄水设备,水是不缺的。坡陡,水头落差大,适宜搞自压喷灌。土地分散,搞地面灌溉困难,搞喷灌就能解决问题。这样,因地制宜,既科学,又现实。群众搞自压喷灌劲头很足,就地取材,土法上马,成本低,速度快,收效大。原来水利条件很差的九盘公社,一九七七年春节前后,全社男女老少齐动员,大搞喷灌,连回家探亲的职工也深受感动,积极投入了战斗。喷灌建设走在全县前面。青政公社,干部和社员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石头钻石管。真是“屋里屋外钻锤响,山上山下挖池忙”。
奉节县委大抓自压喷灌,决心很大。他们发动全县人民,各行各业都动员起来了。跨进城关塑料社的小厂房,机声不停,八十二名职工正夜以继日地生产喷灌用的塑料管。他们回收的破塑料鞋、旧塑料袋、废塑料材堆积如山,制成各种型号的塑管运往农村。这个小社,原是生产木梳和钮扣的手工业合作社,为了承担生产自压喷灌的塑管任务,职工们重新改装设备,学习技术,筹集资金,自行设计制造和安装两套拉管流程线。农机厂、氮肥厂、磷肥厂、电厂等单位,主动清仓查库,拿出器材和旧钢管,支援自压喷灌做接头,派出技术工人到农村传授技术,帮助安装自压喷灌管道。
群众知道了真理,就会齐心来做。一年来,全县大搞喷灌,总共打喷灌池六千多个,新增蓄水将近三千万方,为解放后二十七年的百分之七十;生产石管、土陶管、无筋水泥管、塑料管九万多米;设置喷灌点近万处。由于大搞群众运动、土法上马,所以成本低、见效快。全县平均计算,每亩投资十四元左右。群众高兴地说,“社社队队搞喷灌,天不下雨我下雨,气死老天夺丰收,喜报送给华主席。”
本报记者 黄廷骏(附图片)
资中县委负责同志深入基层,亲自动手,积极发展喷灌。这是县委第一书记顾宏民(右一)在基层同干部、社员一起研究进一步改进喷咀。 新华社记者摄
重庆郊区九龙公社积极发展喷水灌溉,保证蔬菜稳产高产均衡上市。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