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瑞士十日——西欧纪行之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23
第5版()
专栏:

瑞士十日
——西欧纪行之四
中国新闻代表团
我们从罗马出发,飞越阿尔卑斯山,到达瑞士北部的城市苏黎世,对这个国家进行历时十天的访问。这个人口六百余万的国家,处处是积雪的山峰,蓝色的湖泊,绿油油的草地和森林。
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没有直接卷入。按说,这里较易滋长和平麻痹思想。可是,我们得到的印象是:许多瑞士人不乏“居安思危”的想法。
地道和军营
负责对外事务的瑞士联邦政治部安排我们参观了卢塞恩市的民防设施。在一座山下挖了一条两公里长的宽广的公路隧道,里面一辆辆汽车在高速穿行。一旦需要,就把洞口重达三百五十吨的钢门关闭,把隧道变成可容两万多人的掩体。在隧道一侧,修建了一座庞大的多层地下楼房。里面有负责整个隧道掩体的联络指挥、通风防毒、供水供电、医疗急救、做饭洗衣、物资储备等相当完备和现代化(有些是电子化)的设施。设计的意图看来是防备短期集中的核打击。据联邦民防法规定,到一九九○年每个瑞士人都将有地下掩体。据说现在全国人口五分之四都已有了家庭或集体掩体。
卢塞恩民防局长和助手放弃周末休息,陪同我们参观地下设施,下午又亲自开车带我们观赏了卢塞恩的湖光山色。握别之时,这位少校军衔的局长说:“我想讲几句政治性的话。当这些地下设施必须使用时,攻击肯定不会来自中国,而只会来自地球上的另一个国家。”
政治部还安排我们参观了首都伯尔尼附近的图恩湖军事训练中心。这个中心位于雪峰耸立、云遮雾障的山岭旁边。我们观看了各种型号的坦克和新招士官的射击训练和课堂学习。参谋部的一位官员详细介绍了瑞士军队的状况。瑞士没有常备军,职业军人为数极少。但它力求做到全民皆兵,凡二十岁到五十岁的男公民都要应征服兵役,士兵入伍受训一定时期后就回去,以后每年根据不同年龄继续接受不同时期的短期“复习训练”。一有需要,随时征集入伍。
这位官员还谈了瑞士军队对付入侵的各种设想。幻灯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粗大箭头,从东北方向插进瑞士。这位官员解释了在这样一种外来进攻的情况下瑞士武装部队将怎样抵抗。他最后说,“在当前欧洲的形势下,没有任何可信的证据表明应该降低我们的警惕性和防务努力。”
接着,为我们放映了一部影片,表现在遇到外来进攻时瑞士将怎样利用多山的有利地形自卫反击:男人拿起平时就存在家里的武器赶到指定地点集结,妇女参加辅助部队;战士在峻岭陡坡上滑雪疾行;喷气飞机从山洞中呼啸出动……银幕上硝烟弥漫,烈火熊熊,“打”得十分激烈。镜头又回到瑞士美丽宁静的城乡。影片的结尾说:“国而无防,必招侵略。”
的确,人民不想打仗。但在当今世界上,偏偏有人承袭了希特勒的衣钵。他们在磨刀,你能不磨吗?
瑞士朋友十分强调他们国家的中立地位。一位官员解释说,中立本身不是目的,中立是保持独立的手段和政策,“我们是武装中立,或者说以武装保卫中立。”
对瑞士独立的威胁来自何方?新闻界的有些朋友讲起来不太隐讳。在苏黎世,我们曾到一位知名评论家的家里作客,倾谈天下大事。他认为中国对当代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的分析是中肯的。日内瓦一位年青编辑说,一九六八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占领时,他正在服兵役,兵营内外气氛相当紧张,不知道下一步将发生什么事情。有些瑞士朋友还谈到一九七六年被揭发的苏联在瑞士高级军事机构内进行的间谍活动,并说此事在瑞士引起相当大的震动。
不 肖 子 孙
在苏黎世,在一位学者陪同下,我们瞻仰了伟大革命导师列宁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一座楼房的墙上,订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一日至一九一七年四月二日,俄国革命的领导者列宁曾在此居住。”列宁当年流亡瑞士,在苏黎世撰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部光辉著作,并收集了后来写《国家与革命》的材料。列宁还在这里通过各种途径秘密指导当时俄国的革命。那位学者指着楼房说,七年前房主曾经询问苏联有关当局要不要买下它,以便保持房屋原样,他们拒绝了。可是苏联当局却拿数以吨计的黄金到苏黎世黄金市场上兑换外汇,以购买扩军备战、争夺霸权所需的技术装备和物资。他们是列宁的不肖子孙,这又是明显的一例。现在因为楼房租给了新住户,除墙上那块牌子保留外,内部已完全改装,面目全非了。讲到此事,那位学者也流露出鄙夷的神情。
钟表及其他
瑞士以钟表业闻名于世。我们参观了最大的钟表工业中心比尔。据说瑞士钟表业全国从业人员目前有五万五千人,一九七六年产表七千多万只。十年前,一个工人平均每年产七百二十三只表,现在每年产一千三百零六只。瑞士钟表制造商联合会的一份材料写道:“尽管国际竞争,特别是来自日本、美国和俄国制造商的竞争十分尖锐,瑞士钟表业仍在国际市场上占主导地位。事实上,历年来每四只出口手表中就有两只是瑞士制造的。”但若同一九五○年相比,当时瑞士占世界钟表出口量百分之九十一点九,却终究不可同日而语了。
电子表问世以来,竞争更加激烈。日本和美国的电子表严重威胁着瑞士机械表的出口。同一般机械表相比,使用集成电路和微型电池的电子表可以更加准确和坚固,而且价格将来会一天比一天便宜。电子表在世界手表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天天在增加,增加的产量,主要不是瑞士产的。瑞士也在大力发展电子手表,但是他们明白地向我们表示,他们感到电子表对他们有威胁。
瑞士的一些精密机械和化工产品也是知名的。我们在策尔魏格机器制造公司着重看了纺织工业的一些电子测试仪器,据说用户遍及许多工业国家,中国也曾购买了一些。我们还访问了化工集团西巴—盖吉,它生产染料、药品、化肥、农药、塑料等产品,接着访问了霍夫曼—拉罗什制药公司。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它们对科研工作的重视。譬如,霍夫曼—拉罗什公司在世界各地共有工作人员四万人,其中从事科研的有六千人。一位经理说:“我们瑞士除了水和牛奶外,别无资源,因此我们的产品不能靠量,只能靠质。要生存,就必须专业化。”跨国公司的生存当然是个比技术问题复杂得多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但瑞士人民在钻研技术和搞高精尖产品方面的成就无疑是值得称道的。
万里关山一日还
联邦主席、政治部的部长、秘书长和司长们在会见我们时常说,瑞士是同中国最早建交的西欧国家之一,并热情赞扬两国之间的良好关系。新闻界、文化界也表示了加强对华交流的愿望。一九七二年曾访华的一位高级编辑回忆起同周恩来总理的会见,说他永远记得当时的情景。他还说自己几年后将要退休,结束新闻工作者生涯以前的一个强烈愿望是再度访华,为促进两国了解做些工作。
这里应该着重说一说:我们在西欧四国的访问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新闻界的老朋友,都首先谈起他们同周总理的难忘会见。总理为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会见了许许多多新闻界的朋友,做了说不完的工作,真是万众景仰,举世传颂。
历时四十天的西欧之行结束了。我们乘瑞士航空公司的班机返国。从日内瓦到北京,航程一万二千公里,飞行十五小时,在雅典和孟买停留各一小时。晚上出发,第二天就到。古诗说:“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在是“万里关山一日还”。中国同丹麦、英国、意大利、瑞士及其他西欧国家之间各个领域的联系和往来必将与日俱增。(附图片)
瑞士卢塞恩市鸟瞰。 新华社发
瑞士卢塞恩市的民防设施。这是地下道中的空气过滤器。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