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阅读
  • 0回复

“鞋城”——哥特瓦尔德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23
第6版()
专栏:布拉格通讯

“鞋城”——哥特瓦尔德夫
在捷克斯洛伐克中部的南摩拉维亚州,斯洛伐克山区的边缘上,有一座绿荫环抱、风景秀丽的小城,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捷克斯洛伐克“鞋城”——哥特瓦尔德夫。
捷克斯洛伐克的制鞋工业位于世界前列,目前年产各种鞋靴近一亿三千万双,占世界第八位,按人口平均计算则占世界第一位。其中,百分之四十是哥特瓦尔德夫生产的。在这里,有欧洲最大的鞋厂——光明鞋厂。这个厂出产的鞋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传统出口商品,畅销到全世界九十多个国家,在国际上享有较好的声誉。
光明鞋厂的前身叫“拔佳”鞋厂。早在三十年代行销全球的捷克斯洛伐克“拔佳”皮鞋,就是“拔佳”鞋厂的产品。一八九四年,资本家托马·拔佳开始在这里建立了有二千名职工的制鞋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大量订购军鞋,使“拔佳”鞋厂一跃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独立后国内最大的鞋厂。一九二九年,拔佳凭借他雄厚的资本,在国内把鞋价压低一半,挤垮了其他鞋厂,垄断了捷克斯洛伐克制鞋工业。接着,他又向国外输出资本,在许多国家设立“拔佳”鞋厂的分厂和销售机构,成了国际性的垄断资本家。
资本家拔佳剥削工人有一套非常刻薄的做法。记者在参观光明鞋厂时,它的生产主楼的电梯乘室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个乘室的面积约有二十平方米,里面陈设着办公桌和椅子等。原来,这就是资本家拔佳当年的办公室。这样,拔佳无需走出办公室,只要打开电梯的门,就可以对每层车间的生产情况进行监督。拔佳对工人的剥削手段由此可见一斑。
一九四五年,捷克斯洛伐克从希特勒法西斯奴役下获得解放后,“拔佳”鞋厂实行了国有化,改换了厂名。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袖克·哥特瓦尔德亲自命名这个工厂为光明鞋厂。
哥特瓦尔德夫市的几乎每一个部分都与制鞋工业密切联系在一起。一座十五层的大楼耸立在城市中央,这是光明鞋厂的主楼。城市其他建筑物就以鞋厂的主楼为中心向四面伸展开去,其中有专属于鞋厂的旅馆、医院、学校、体育馆、俱乐部等等。全市八万人口,有二万多名是光明鞋厂的职工,全市几乎每个家庭都与光明鞋厂或厂属单位有关。因此人们自豪地称哥特瓦尔德夫为捷克斯洛伐克的“鞋城”。
在光明鞋厂的六座生产大楼里,数十条生产线在紧张地运转。这些生产线平均每分钟生产三百六十双鞋,每年平均可以向每个捷克斯洛伐克公民提供三双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光明鞋厂有七十多名设计人员专门从事改进模型和鞋样。在工厂的产品陈列室里,每年展出两千种各类不同花色品种的鞋。鞋厂对面,有一个鞋店,专门出售光明鞋厂出产的鞋靴,人们在这里可以买到该厂出产的最新式样的产品。
光明鞋厂内有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鞋靴博物馆,从这里陈列的展品中,人们可以看到捷克斯洛伐克和各国制鞋工人的智慧和辛勤劳动的成果。
捷克斯洛伐克的制鞋工业比较发达,但原料缺乏,制鞋用的皮革一半依靠进口,而且百分之九十五是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口的。然而出口的鞋却大部分供应苏联,譬如,光明鞋厂出口的皮鞋有百分之八十就是供应苏联的。这种状况已持续多年了。一位制鞋工作者说:“苏联不仅要求进口量大,而且要求捷克斯洛伐克提供的皮鞋,必须是用从外国进口的皮革制作的”。言谈之间,他颇为感慨。
在光明鞋厂的生产大楼里,有两条停转的生产线引人注目。据工厂人员说,这是从苏联进口的两条胶粘鞋装备生产线,几年来总共只运转了二十四天,由于技术落后,生产极不经济,几经改革仍然无法达到工厂生产的要求,只好让它睡大觉。一位技术人员说:“这种生产线一文不值。”
捷克斯洛伐克制鞋工业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困难的。但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哥特瓦尔德夫人和光明鞋厂的工人,正在积极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他们千方百计减少对进口原料的依赖,并且在出口方面也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使这座著名的“鞋城”为本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
新华社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