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社会主义好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1-28
第3版()
专栏:

社会主义好
编者按:这是《光明日报》记者采写的介绍石家庄市育红学校的通讯。在唐山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在党的怀抱中,在温暖的阳光下,正在幸福地成长。孩子们比一年多以前长高了,长胖了,更懂事了,都说: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听华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真是“千好万好不如社会主义好”,只有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才会出现这样动人的事迹。
“叔叔、阿姨们,你们看我们象失去父母的孩子吗?我们不象。党就是我们的父母,比我们亲生父母还要亲千万倍。”
四百几十个在唐山地震中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在石家庄市育红学校学习一年多,去年十月派了四十名代表回到唐山,向亲人们汇报自己的成长。会场上,人们在鼓掌,在流泪。亲人们看到,孩子们个个长高了,长胖了,懂事了。一个敦实健壮的少年,给叔叔、阿姨们详细介绍了他们在育红学校吃什么饭、穿什么衣、住什么房,怎么学习,党和人民怎么关怀他们。孩子们满怀深情地对亲人讲:“过去在学校里唱‘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我们只当作歌词唱,现在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了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孩子们给亲人们表演了文艺节目,一个十多岁的小姑娘高兴地唱道:
我们是唐山市的红小兵呀,
迎着红太阳来到新的家,
我们放声歌唱社会主义祖国,
歌声飞过天边的彩霞。……
阳光照亮育红学校,
我们就是阳光下开放的红花。
孩子们向亲人们汇报了一场又一场。他们在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在党的怀抱里健康成长的喜讯,传遍了唐山这个英雄的城市。
迎着红太阳来到新的家
石家庄市育红学校是一所在党的领导下以最快速度建立起来的学校。中共石家庄市委在一九七六年八月二十四日接到河北省委通知,要给唐山孤儿办一所学校,马上召开常委会,确定由三名常委主管这项工作,并由民政局、教育局、工、青、妇的负责同志组成建校领导小组,在市委直接领导下筹办学校。市委负责同志说:“解放军从房底下把孩子们一个个救出来,咱要把他们抚养好!”全市各行各业千万人的力量支援建校。
市工人政治学校、第二幼儿园,把房子很快全部腾了出来,作为育红学校的校舍。房产公司的党委书记亲自带领工人把房屋全部粉刷一新。
没有教学大楼,没有操场,城市建设局局长找到桥东区栗村公社党委书记。书记说:“抗震救灾,要什么给什么!”马上把社办工厂的厂址和菜地拨出七亩多。就是在这块地上,边设计边施工,建筑工人日夜奋战,只用了短短三十四天,就建成了三千多平方米的教学大楼。这种速度,在当地几乎是一个奇迹。同时开辟了一个比较大的操场。
在蒙蒙细雨中,居民委员会的大娘、大嫂,车拉肩扛,送来了几百套新的棉被褥。她们放下怀里的婴儿,放下手里的活计,为失去父母的唐山的孩子缝制了一夜。
附近两所小学的几百名红小兵,排着队、唱着歌,送来他们给唐山小朋友们装好的几百个枕头。放下枕头,就参加建校劳动。
各种生活用品,包括搪瓷饭碗、茶缸、毛巾、梳子、镜子、牙刷、牙膏,甚至连女孩子用的发卡、辫绳,百货公司的叔叔、阿姨们都给送来了。
九月八日上午,孩子们一到石家庄,省委、石家庄地委和市委的领导同志,和六十多名阿姨、几百名少年儿童,从火车站把他们接到学校。一吃过中饭,就给他们洗澡、理发。
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去参加欢迎大会的时候,人人都穿上了新衣、新鞋和新袜。这新衣,是昨天孩子们一下火车,新华服装厂的师傅一个一个量尺寸,用电话传回去,连夜剪裁做出来的。车间里,几百名师傅整整为孩子们干了一夜。他们说,我们做的不是几百件衣服,这针针线线,表达了党的恩情。
中共河北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同志来看望孩子们。唐山市委第一书记许家信同志来看望孩子们。刘子厚同志听取了学校领导人的汇报,问孩子们有电影、电视看没有,并马上拨来一台彩色电视机。
一九七七年春节到来的时候,市委负责同志把文化局和教育局局长找去,给孩子们每天都安排了观看文艺演出和电影。旧历年三十下午,市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杨琍英同志,带领文教办公室的三位主任和教育局科长以上的干部,到学校给孩子们包饺子,和他们一起欢度春节。
孩子们幸福地生活在伟大的党的怀抱之中,他们从切身经历中得出结论说:“党是我的亲爹妈,育红学校是我家!”
千辛万苦育幼苗
“父母没有想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到了;父母没有做到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做到了。”这是孩子们在育红学校生活、学习了一年半,得出来的又一个结论。
在这所学校里,有从全市一百七十多个单位抽调来的二百几十名工作人员,包括教师、保育员、医生、护士、管理员、炊事员、缝纫工、锅炉工、火工、水暖工、理发员等等。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他们管理着、教育着几百名从婴儿到初中的孩子们,从吃、穿、住,到学习、劳动、看病,还有理发、洗澡、洗衣,样样照顾周到。他们是教师,也是家长;作孩子的父亲,还要作孩子的母亲。他们的口号是: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孩子们的心坎上。
年过半百的学校党的领导小组组长董玉国,很受孩子们的爱戴,都叫他“我们的董书记”。他从小在开滦煤矿做工,解放后二十五岁时党送他进工人速成中学,又进师范大学。他来育红学校前,担任石家庄市第二中学党总支书记,是全市教育战线上的先进工作者。唐山丰南地震当中,他的亲属中有十几人不幸伤亡。老董忍着悲痛,怀着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挑起培育孤儿的重担子。我们翻开初中学生的作文簿,许多刚刚会描写人物的孩子,就用饱满的笔墨来写这位老书记。
“董书记在我们的心目中,就是我们慈爱的母亲”,——初三的张宁同学这样描写。有一天早晨,张宁刚从被窝爬起来,出操铃就响了,她穿好衣服,正要梳小辫,董书记推门进来了。“张宁,为什么还不去出操?”小张放下梳子,赶快往操场跑。晚上停电,张宁借着蜡烛的光亮在宿舍复习功课,董书记又来了,坐在她的身边,微笑着问:“今天出操怎么晚了?”张宁不在意地回答说:“起晚了点,不过几分钟。”董书记耐心地启发张宁:“要是在战场上,晚了几分钟,让敌人占了有利地形,就会遭到失败呀!你可不要小看这几分钟啊!”张宁对董书记说:“我错了”。“董书记微笑着向我投来一种热情和支持的眼光”——张宁继续写道:“蜡烛一闪一闪地跳跃着,把董书记脸膛映得年青了许多。蜡烛在燃烧着,我们的董书记不正象这蜡烛,用自己的光亮照亮了我们的心吗?”
“多好的书记呀,对青年一代这样热情关怀!有这样的革命前辈,谁能说不是一种幸福”,——初二的袁海荣这样写董书记。原来,女同学宿舍楼前有一堆石子,冬天泼了水,很坚硬,同学们挖不动。夜里,同学们入睡了,董书记用镐来刨这堆石子。“当!当!当!”镐声震醒了袁海荣,她喊起连茹,迅速穿上衣服来到楼下,借着月光,“只见董书记手握大镐,双目炯炯,抡圆双臂,向冰堆刨去。”她俩上去,要接过董书记的镐,董书记说:“不,这活危险,还是我来!”
在孩子们的笔下,我们看到,老董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家离校门口不过五十米,可却长期住在学校。他每天起得最早,招呼同学们按时上早操;又睡得最晚,深夜要到每个宿舍去查铺。同学们敏感地观察到他前额上的皱纹增加了,两鬓开始出现了白发。他为孩子们的成长操尽了心。孩子们从他和其他领导小组成员的行动上体会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一年级孙立华同学,刚进学校的时候,还不到六岁。当时,他就和张湃老师睡在一个被窝里。张湃老师四十多岁,夜里没有带过孩子。他也是主动要求到育红学校来的。那天孩子们一到校,他含着眼泪给孩子们倒开水,打洗脸水。他祖父、父亲两代都给官僚地主看坟,他生在坟地,长在坟地,从小受尽了苦难。他想党把我这个穷孩子培养成人民教师,我要用我的无产阶级感情和知识培养这些失去双亲的孩子。小立华刚到学校,人生地生,叫他吃饭他不吃,叫他喝水他不喝。张老师给他洗了手、脸,哄着吃了一点饭。和张老师睡在一块,立华尿了床,张老师把立华挪到干处,自己睡湿处。以后,每天晚上叫醒立华起床撒尿。不几天,小立华在大家庭中有说有笑了。上了一年级,还常常来看张老师。
张湃老师现在任初中二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教语文课。他总是不肯离开孩子们。暑假、寒假,也都在学校里和班上同学一起度过。他努力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文艺作品。他要求孩子们认真写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读后感和摘录词语,首先摘录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的,再摘录一些描写人物外貌的,然后摘录一些写自然景色的。……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有了提高,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生动、具体地描写同学、老师先进事迹的两千字左右的短文。
二年级同学的保育员中,有一位四十七岁的陈君文阿姨。她原来在石家庄国棉四厂幼儿园工作,几次坚决要求到育红学校来。她说:“我也是孤儿出身,解放后过上幸福生活,党的恩情报不完,要为培养这些孩子出一把力。”她带着七个有皮肤病的孩子,到附近平山县的温塘疗养院去治疗。一边治疗,还带着孩子们学《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读报纸,胜利地完成了任务。她管理二年级学生,严格、认真。她给孩子们讲自己的身世,孩子们都知道,陈阿姨在旧社会的孤儿院里,小小的年纪每天要干十个小时的活,每顿饭只能吃一个小窝头,窝头里又有石头渣,又有耗子粪。孩子们不会管理自己,袜子容易丢,陈阿姨帮他们收在一起,孩子们洗得不干净的,她再洗一遍。晚上自习时间,她有时带领学生讲故事。学生们没的讲了,她就讲《十万个为什么?》里边的科学故事,讲天上为什么会下雨、下雪,讲麦子为什么喜欢雪,讲电灯为什么会亮?……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科学的种子。
阳光下红花朵朵开
我们在育红学校住了几天,我们有一个十分强烈的感觉,就是:这里没有悲伤,没有眼泪,没有忧愁的目光。这里有的是,读书声、唱歌声和爽朗的笑声。不知道孩子身世的人,你无法从他们那红扑扑的健壮的脸蛋上,看出他们是失去父母的孤儿。他们怀着满腔仇恨,批判“四人帮”破坏抗震救灾,胡说什么“抹掉个唐山算得了什么”的反革命罪行。他们更加怀念毛主席,更加热爱华主席、党中央。有二十七个孩子,到了参军的年龄,加入了伟大人民军队的行列,成为光荣的战士。孩子们爱唱《绣金匾》,爱唱《交城山》,他们爱唱:“天安门上挂红灯,毛主席选定了接班人,敬爱的领袖华主席,红小兵拍手拥护你!”在他们当中,学习毛主席著作小组,学雷锋小组,文艺宣传队,各种球队以及物理、化学、语文、外语等等课外小组,一个个地建立起来,同学们德智体各方面都在健康地发展。孩子们说,我们要听毛主席的话,听华主席的话,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就在我们来到育红学校的那天,有一位从唐山来的水泥厂工人,到了育红学校的婴儿室,一下子就看出,阿姨们给起名叫“党育新”那个小女娃,是他弟弟的孩子。三十几岁的汉子,抱起这个两岁左右的娃娃,左看右看,左亲右亲,眼泪不住地往下滚。他对阿姨们说,“一年半以前,他把这孩子送上火车那时候,孩子又瘦又弱又有病,没想到她能活。六、七个月就失去父母的孩子,只有在党的怀抱里才能长大呀!”阿姨们向这位工人同志讲了“党育新”到育红学校所受到的关怀和照顾。阿姨们问:“育新原来有名没有?”伯伯说:“有,叫王立秋!”阿姨们问:“是不是改过来?”伯伯说:“不用改,叫她长大了记住是党把她培养大的!”临走的时候,育新的伯伯流着泪说:“感谢华主席、党中央,也感谢阿姨们,你们给了育新第二次生命!”
婴儿班的五个婴儿,现在最大的三岁,最小的两岁。三个女孩,刚到的时候都只六、七个月,都没有名字,阿姨们给她们起名叫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两个男孩稍大点,一个叫刘文涛,一个叫吕小强。现在,这五棵小苗苗,在党的阳光下,壮壮实实地一天天长大。体弱多病的小强和育苗,经过住院治疗和阿姨们精心护理,也欢蹦乱跳了。阿姨们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生活规律,懂得怎么给这些小苗苗“浇水”、“防病”了。
大孩子们怎么样呢?让我们先说说全校有名的三好学生郑希东吧!
小郑是唐山一个汽车司机的儿子,今年才十四岁。去年五月四日,他作为育红学校第一批共青团员,参加了入团仪式。这孩子,学习、劳动、社会工作样样好。他牢记华主席关于建设新唐山的指示,要学好本领为建设新唐山出力。在回唐山汇报、路过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时候,他一边哭一边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面前默默宣誓,要以好好学习的实际行动,向华主席汇报,向唐山人民汇报。不久前的期中考试,他六门课程取得了平均九十八点七分的好成绩,被评为学习标兵。象这样的标兵,全校小学、中学各班共评出一百多个。学校给他们戴大红花,表扬奖励。是小郑特别聪明吗?不是!他特别刻苦、认真,分秒必争。不管是冬、是夏,小郑一大早就到教室学习了,晚上离开教室最晚,甚至夏天中午也不休息。他坐在教室,笔记本铺在桌上,书捧在手里,汗水顺着脸往下流,他也不去擦,学得简直入神了!一天的作业不作完,他绝不休息。一次碰到一个数学上的难题,下课了,同学们都走出教室,他还在那里反复思考,反复解,一直解出来了,他才罢休。郑希东也在摸索学习的规律。象数学,他经常注意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做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并且从几种方法中来寻找最简便的方法;而对物理,他很注意实验。
孩子们脑子里有了为党为革命而学习的思想,在教师引导下,聪明才智开始发挥出来。初三有一个王建伟同学,地震前念初一的时候,一见外语就头疼,来到育红学校,老师告诉他们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会外语,毛主席七十多岁还学外语,因为外语是一种武器。实现四个现代化,很多外国的东西要翻译过来,也得学外语。一明白这个道理,王建伟每天四、五点钟就起床背外语单词。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把中学的英语教材都学了,还看了几本语法书,现在已经可以借助字典看《北京周报》等外语书刊了。他还用英语给在唐山的哥哥写过信。在外语课外小组里,他带领同学们学唱外语歌曲。象这样的优秀同学,不断地涌现出来。
在这所学校的同学中间,阶级友爱确实是使人感受非常之深。大同学帮助小同学是常见的。初中三年级一个班的十二名大姐姐,一个星期日就给小弟弟、小妹妹洗了二百件衣服。在这所学校,还有不少一个家庭里失去父母的几个孩子分别在幼儿班、小学班和中学班学习,年龄稍大的姐姐、哥哥还照顾着自己的弟妹。初三的安邦民同学,从温泉疗养院治好皮肤病回来,发现读二年级的小妹妹安文娟期中考试算术不及格,就耐心地教给妹妹怎么作减法题,还给妹妹出了一大堆题叫她练习。小文娟很快就赶上来了。文娟是安家最小的孩子,刚来时一有空就爱找哥哥和读四年级的姐姐,哥哥就帮助她和班上的小朋友们在一块玩,搞好团结。
孩子们的思想境界比较高,心胸比较开朗,时常想到他人,想到战友。不久前,他们接到唐山八中刘强同学一封来信,同时附来一小袋花生米,说是迁西县刘集供销社的一位阿姨寄给他的。他舍不得吃,转寄给石家庄育红学校的小朋友们。全校的小朋友们讨论怎么办,大家说:这不是普通的花生米,它寄托着祖国人民对我们的希望。他们也舍不得吃,转寄给了邢台育红院,那里也有唐山市失去父母的小朋友。他们给邢台育红院领导、老师和红小兵、红卫兵战友们写了一封信,说“我们都是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是党把我们送到石、邢两市学习,使我们孤儿不孤。……让我们在不同的地区,互相学习,共同前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希望。”
(原载一月二十六日《光明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一个小姐姐在帮助小妹妹梳小辫。   《光明日报》供稿
孩子们在课堂上专心听讲。 《光明日报》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