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最坚强的人”——春节前夕访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08
第2版()
专栏:

“最坚强的人”
——春节前夕访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
春节前夕,记者访问了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休养院的“最坚强的人”。
提起“最坚强的人”这个荣誉称号,人们就会想起大跃进年代,这个休养院组织一支革命残废军人文艺演出队,曾到全国八个省、市十五个大城市作汇报演出。敬爱的周总理、朱德委员长和陈毅副总理等中央首长在北京亲切接见他们,并观看了演出。他们那种坚强的革命意志,乐观主义的革命精神,受到热烈的赞扬,人们称他们为“最坚强的人”。二十年过去了,这些“最坚强的人”现在怎样?
走进休养院的大楼,门口立着的大镜框内写着“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是敬爱的周总理亲笔写的特等革命残废军人刘渝生的诗句。周总理的关怀,二十年来一直在激励着这些坚强的战士,在继续革命的大道上不断前进。
“战场上我们用刺刀劈过敌人,残废了我们仍是无畏的士兵”。今天,这些无畏的士兵,怀着深仇大恨,口诛笔伐,争相投入揭批“四人帮”的伟大斗争。失去了双手的,就用两臂夹住笔来写;双目失明的,就用盲文来写;不会写文章的,就口述请别人代笔。一张张大字报、一篇篇大批判文章,是一把把刺向“四人帮”的利剑。去年,他们克服病残困难,共写出批判文章七百多篇。一等残废军人易如元,因爱人患病而离院回家探亲。他一边照顾病人一边挤时间写批判“四人帮”的文章。
这些为革命事业立下过功勋的人们,正象他们自己在诗中所说的:“我们有坚强的意志,我们有一颗永不残废的心”。他们那种克服病残困难,坚持认真学习的精神,使人感到衷心钦佩。双目失明的一等残废军人李举洪在旧社会里没有上过一天学,来到休养院后才开始学盲文。他经常外出向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又长期坚持为伤病员做按摩,他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学盲文版《毛泽东选集》。去年,他仅用了八个月就把一至四卷通读了一遍。五卷出版后,他更是如饥似渴地读。象李举洪这样认真学习的,在休养院大有人在,全院已有二百七十多人读完毛选五卷,有一百七十多人读完一至三、四卷。
在这里休养的有老红军、老八路,有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志愿军,也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负伤致残的青年战士。他们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老红军苟德明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他盖的棉絮,还是当年在延安时发的;他还保存着延安大生产时发的棉衣、毛巾等,存款折里还有抗日战争时期发的津贴。他说:“过去的东西不能丢,留着鼓励自己继续革命,也用来教育后来人。”休养院的许多残废军人经常被邀请到外单位作报告,用生动的事实,教育千万青少年和革命干部、群众。
“社会主义大厦固然需要钢材,我们却愿意象颗小小的螺丝钉。”“四害”横行的时候,这里的革命残废军人不怕“四人帮”挥舞的“唯生产力论”、“光拉车不看路”等一顶顶帽子,坚持开展各项生产活动,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打倒“四人帮”,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涨。
他们栽桑养蚕、种菜、养猪,去年又增加了编织竹帘。六个残废军人组织了一个修车小组,专门为下肢瘫痪的同志修理三轮车,仅去年就修理一千多辆次,既解决了修车困难,又为国家节省了开支。下肢瘫痪的一等残废军人龚发明,参加了养蚕组生产,他还利用休息时间搞竹编,什么蚕簸、撮箕、背篼、筲箕等,院里需要什么,他编什么。他害病躺在床上,还为医院划了二十多斤棉签,群众送了他个称号叫“闲不住的人”。他们还积极支援附近社队的农业学大寨运动,去年积肥送肥七万多斤,为社队割麦、栽秧八十多亩。
在会议室里,残废军人文艺演出队,正在为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慰问团作汇报演出。打倒“四人帮”,这里人人心欢畅,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发扬。他们创作许多歌颂毛主席、华主席和忿怒声讨“四人帮”的文艺作品。他们演唱的大都是自己的创作。特等残废军人、下肢瘫痪的女歌手何长俊,当年曾受到周总理接见,今天她的歌喉依然十分嘹亮。她在《毛泽东思想传万代》一歌中唱道:“山连山,海连海,革命旗帜永高举,伟大真理在胸怀,紧跟英明领袖华主席,继续革命朝前迈。”
新华社记者 孙跃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