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科研工作者的知心人——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站党支书熊运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13
第2版()
专栏:

科研工作者的知心人
——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计算站党支书熊运厚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我们听到许多科研人员这样谈论:“这几年计算站取得一些成绩,党支部书记熊运厚同志费了不少心血。”“熊运厚同志积极支持科研工作,热情关心科研人员,勤勤恳恳,平等待人,真是科研人员的知心人。这样的干部我们欢迎!”
一九七五年初,熊运厚来到计算站担任党支部书记。当时,“四人帮”诬蔑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的谬论甚嚣尘上。熊运厚还听人说:“计算站那些知识分子难弄!”可是,他不相信。他到研究室、计算机房看看,去科研人员家里访问,找科研人员谈心,所见所闻,使他非常激动。这是一些多好的同志呵!他们当中,有的身体已经残废,有的体弱多病,有的家务负担较重,但是,他们顶着压力,克服种种困难,埋头苦干,坚持科研。从这里,熊运厚深切地感到,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确实是热爱祖国的,愿意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他们根本不是什么“臭老九”!他们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党派我来工作,我就要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关心、爱护科研人员,支持他们的工作,用毛泽东思想帮助他们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为人民多做贡献。
熊运厚心里很清楚,自己的这些思想,是不合“臭老九”炮制者的口味的。他下了决心:要干工作,就要准备闯风险。为了党的科学事业,再大的风浪也要顶住!
一九七六年,随着“四人帮”篡党夺权活动的加剧,“四人帮”及其在科学院的党羽对广大科研人员的迫害,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熊运厚在这场激烈的两条路线搏斗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他和计算站的科研人员坚信,“四人帮”虽然嚣张,但是兔子尾巴长不了。他们同“四人帮”在科学院的党羽斗了一个又一个回合。
春节期间,“梁效”抛出反党文章《回击科技界的右倾翻案风》,熊运厚听了很不是滋味。他认为,这篇文章同毛主席、周总理对科技战线的正确估价唱反调,是根本错误的。春节那天,有人叫他去学习这篇黑文,他严词拒绝:“这不是中央文件,我们不学!”在一次学习会上,有人大放厥词,说什么“苏联变修是因为知识分子掌权”。熊运厚当场驳斥:“不对!苏联变修是因为资产阶级掌权。”“四人帮”在数学所的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借“追查谣言”迫害计算站的科研人员,熊运厚挺身而出,抵制追查。这些,使熊运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所谓“计算站难弄”,不是计算站的广大党员和科研人员不好,而是修正主义的那一套在计算站贯彻不下去。在斗争中,熊运厚同计算站的科研人员建立了深厚的阶级感情,获得了科研人员的信赖和支持。他更加坚定了依靠广大科研人员,搞好科研工作的信心。
前年,“四人帮”在科学院的党羽布置搞所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总结,所里有人还要搞什么批“唯生产力论”的总结。熊运厚和党支部的同志商量,决定不理“四人帮”那一套,把“总结会”开成抓革命、促科研的誓师大会。当时,有人担心地劝熊运厚:在这风头上开这种大会,小心犯错误。熊运厚坚定地回答:“抓革命,促生产是毛主席的一贯教导,什么时候都要坚持,没有错!”这一年,尽管有地震灾害的影响,计算站的开机时间却比往年增加了,一些研究项目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熊运厚出身在贫苦农民家庭。解放后,他参加解放军,到过朝鲜战场,以后又长期当工人。他从切身的经历中认识到党的每一项事业,都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前途和幸福。因此,他总是严格按党的要求去工作。他认为,党的干部在科研单位的责任,就是要把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地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如果党的干部不过问科研工作,甘当“外行”,就完不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最大的失职。熊运厚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为了了解科研工作,他非常注意向科研人员学习。平时,他经常请科研人员讲解一些科研中的问题。每逢开业务会议,他都去参加,认真地听和记。熊运厚就这样把思想政治工作同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多的主动权。
熊运厚虚心体察科研工作的特点,善于集中正确的意见,坚持科研工作的正确方向。计算方法组参加了一个彩色胶片挤压涂布的科研项目。这种先进技术对发展我国的电影事业很有意义。熊运厚积极支持这项科研。有一次,计算机大修,停机时间较长。方法组的同志因排好的程序不能上机,非常着急。熊运厚当即召集机房人员,分析了大修中的各种问题,制定出加速大修的方案。机房人员在党支部带领下日夜奋战,提前完成任务。在熊运厚的支持下,方法组经过两年的努力,彩色胶片挤压涂布的计算任务,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在党支部工作中,熊运厚主动承担更多的工作,让支委中的科研人员有更多的时间搞业务。他重视政治学习的实际效果,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法,从不随意占用科研人员的业务时间;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搞好科研的条件。
在计算站,提起熊运厚关心科研人员,人们可以讲许多事情:深夜,大家正在维修计算机,他从家里拿来大米为大家熬稀饭;科研人员的家属来探亲,招待所一时腾不出房子,熊运厚把他们安顿在自己家里,他一家四口挤在一间房子里;一九七六年地震期间,他挨家挨户地到科研人员家里访问,帮助解决困难;熊运厚和支部成员定了一条规矩:逢年过节,到计算机房值班,让科研人员过好假日;……
熊运厚同志没有固定的办公室,平时都在群众中,和广大科研人员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
本报记者(附图片)
八十高龄的浙江医科大学生物教研组主任、著名生物学家蔡堡教授和教师一起研究教材,为在新学年开课作认真的准备。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