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阅读
  • 0回复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唐山陡河电站重建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15
第2版()
专栏: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
——唐山陡河电站重建记
在英雄城市唐山,人间奇迹不断出现。继开滦煤矿迅速恢复震前水平之后,唐山陡河电站,又在一片废墟中重新屹立起来,强大的电流,日夜不停地输往京津唐地区的广大城乡。
看到过陡河电站遭受地震灾害的人们,一定还记得,当时,已经建好的十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和生活设施,百分之九十倒塌,发电设备受到破坏,一百八十米高的烟囱折断,施工机械遭到损坏,参加电站适设的职工和家属也有很大伤亡。但是,坚强不屈的陡河电站的建设者们,排除万难,英勇斗争,只经过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一坐崭新的大型电站,奇迹般地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陡河电站是一坐装机七十五万千瓦的大型火力发电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生前亲自批准建设的重点工程。这一工程,从一九七四年初正式开始兴建,全部建成后,对保证首都用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唐山地震前,厂房已基本建成,第一台十二万五千千瓦机组已投产发电,另一台同样出力的机组也正在紧张地安装。地震袭来之后,大部成为废墟。
怎么办?眼前的一切,是对每一个电站建设者的严峻考验。是清除废墟,原地重建,还是搬迁别处,另起炉灶?经过激烈的辩论和详细的调查研究,他们得出了结论:另起炉灶,省事,但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就地重建,节省投资,时间减半,但是工程艰巨,要吃大苦,耐大劳。走哪一条路?英雄的电站建设者们,毅然肩负起祖国交付的重任,决心就地重建,把地震损失的时间夺回来,力争早日发电。
但是,重建的困难是很大的。就说清除工地上六万多吨的废墟,人们要是没有一点大无畏的精神,都要望而却步的。电站建设者们首先攻下了这一关。他们在震后的艰苦条件下,千方百计战胜工具和设备不足的困准,日夜不停地在工地上大干苦干,到一九七六年底,全部清除完毕。
在这场抢时间争速度重建新电站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里只能讲几个例子。
抢修烟囱,是一场艰巨而又艰险的战斗。一号烟囱,高一百八十米,地震时在一百三十米处折断,重建的方案是再接高二十米,恢复到一百五十米的高度。二号烟囱震前只多筑四十多米,也要加高到一百五十米。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能否坚持高空作业,把烟囱及时修复,成为一个关键。要在一百三十米高空组装滑模平台,是十分艰险的一关。一根根钢梁在烟囱外悬空伸出三米,工人顺着十五厘米宽的钢梁,一点一点地爬到钢梁的末端,在四面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进行平台外圈组装。试想,这需要何等巨大的勇气啊!国家建委二局一公司一处一队的同志们,组织了一个突击队,突击队员个个都是铁打的英雄,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心,心不慌,腿不软,毫无畏惧,在余震频繁的情况下,胜利地完成了滑模平台组装的任务。正当他们在高空中进行紧张施工的时候,突然接到上级的通知,预报两三天内将有大的余震发生,要求停止高空作业。但是,突击队员们说,修复烟囱的进度是一天一天排出来的,时间紧迫,施工怎么能停下来呢?他们继续在高空战斗。一天晚上八点多钟,六点五级的余震终于发生了,当时烟囱已加高到一百四十七米,高大的烟囱顶部,以一米多的幅度在高空中不停地摆动着,林立在烟囱顶端的钢筋,相互碰撞,激起强烈的火花。当时正在上面施工的二十多名英雄的电建工人,一个个机智勇敢,面无惧色,抱住钢架,同地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抗争。地震刚一过去,烟囱还未停止晃动,大家又继续工作。在整个修复烟囱的过程中,五级以上的地震先后发生了六次,他们没有一次停止过工作。这个突击队是陡河电站工地七千多名建设者的一个缩影。“你震你的,我干我的”,这一句习惯的口头语,充分显示出英雄的陡河电站建设者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将倾斜度七十七点五厘米的主厂房框架进行整体扶正,这是一个创举。地震后,由六十多根三十七米高的混凝土柱子组成的主厂房框架,立柱和横梁本身基本完好,而整个框架却严重倾斜。是推倒重来,还是修复加固?参加工程会战的陕西省电管局总工程师李毅斌,多次到现场探险摸底,调查研究,提出了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建议将倾斜度七十七点五厘米的主厂房框架进行整体扶正。这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既要敢于打破常规,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承担框架扶正任务的吊装队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精心制定具体方案,经过试验,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十二月二十六日——伟大领袖毛主席的生日这天,采取“整体、慢速、同步、自动调速”的办法,正式进行主厂房框架的整体扶正。这天,八台卷扬机牵引着用钢丝绳连结成整体的几十个受力点同时启动。卷扬机在徐徐地转动,人们屏息地观察着框架每一个具体部位的变化。“成功了!”顿时,工地上一片欢腾。主厂房框架整体扶正一次成功,不仅为国家节省投资二百多万元,而且使工期缩短了七个月。
在重建陡河电站的紧张的日日夜夜里,土建、安装、运输各个部门,工人、干部、技术人员都齐心协力,奋勇当先,在这场大仗、硬仗中,炼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革命硬骨头精神。他们用四十天时间,干完了平时要四个月才能完工的冲灰中继泵房工程。施工中,连日滂沱大雨,敷设通往泵房的四公里电缆,是二、三百名工人和干部站在齐腰深的水里一米一米拉到的。为了抢时间,司机利用卸车时间加油,安装工人在厂房没有结顶、门窗没有装好的情况下安装。司机班长王明德驾车往返北京与唐山之间,由三天一趟改为两天一趟,一天一趟,两天三趟。许多在地震中受伤致残的老工人,治好伤以后重新投入火热的工地。老锅炉工马呈祥,地震时一只胳臂被砸断,出院后立即投入抢装磨煤机的战斗,四十多天没有离开现场。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工地总指挥、党委第二书记张桂楠,胃部切除,时时作痛,连吃饭都感到困难,但他仍然坚持战斗在工地上,日夜三班,几乎班班都能见到他。到夜晚,他忍着病痛,宁愿披着一件大衣坐在工地上看着大家干活,也不肯回去休息。医生和同志们一次又一次地劝他休息,他说:抢建电站就是打仗,这里就是战场,同志们在日夜苦战,指挥员怎么能离开前线呢?直到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不久病逝,始终坚持指挥战斗在工程第一线。
奇迹是怎样出现的?陡河电站的建设者们回答说,在那些战斗的日日夜夜里,我们心中时刻想着当年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期望,想着华主席、党中央的嘱托,恨不得竭尽全力为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多做一点贡献。这就是我们能战胜一切困难的动力。“四人帮”篡党夺权的滔天罪行以及他们破坏抗震救灾,攻击唐山人民的无耻谰言,更加激起了电站建设者们的满腔怒火。高速度建设起来的新的陡河电站,就是这些无畏的英雄对“四人帮”最有力的批判。 本报通讯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