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关于中国旧剧下降的原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16
第5版()
专栏:

  关于中国旧剧下降的原因
何其芳
这是在读了程砚秋先生的《西北戏曲访问小记》之后所发生的一点点的感想。虽说我对于旧剧毫无研究,但我想也不妨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程砚秋先生为了改进中国的旧剧,特地到西北去调查民间戏曲,这种精神是很可钦佩的。他在那篇“小记”里也就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材料和切实的意见。
引起我的感想的是那篇文章里面的这样几句话: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的旧剧显然是下降了……所以然的原因很多;但在过去半殖民地的情况之下,和欧美资本主义的文化相接触,因而激起一阵盲目崇拜西洋的风气,轻率地忽略了应该对自己的历史遗产加以慎重的批判的接受,不能不说也是一个原因。”
我读的时候就想:看到了并且承认“中国的旧剧”的“显然”的“下降”,这是程砚秋先生的见解明确的地方。因为只有深切地感到了这种“下降”,才可能有努力求真正的改进的决心。如果又进而能够把这种“下降”的根本原因分析清楚,那就更可以得到正确的改进的方向和道路。
程砚秋先生把“轻率地忽略应该对自己的历史遗产加以慎重的批判的接受”也当作“下降”的“一个原因”,如果加以适当的解释的话,我觉得也是可以这样说的。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表现为文化革新运动的伟大的五四运动中,如毛主席所说的,当时许多领导人物的确一般还是用的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因而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抱有一种绝对否定的态度。这是对于后来的新文艺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的,以至直到现在恐怕还有一小部分人并没有能够纠正过来。这就使进步的新的文艺工作者很少主动地积极地去帮助或参加旧剧的改进工作。而旧剧,如果完全得不到他们的帮助或参加,就可以说是很难做到从根本内容上来改进。
然而,必须补充说明的,五四运动中的这种缺点是为中国的具体历史所规定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应该对它有着一种正确的看法。谁要是还没有忘记当时的历史情况,就应该知道那时候整个的中国还是封建文化和半封建文化占着统治地位,它像石头一样压制着新文化的生长,它像麻醉剂一样阻止着中国人民的觉醒。“那些日趋死亡的东西决不愿意简单地就死亡,而是拚命想维持自己的生存,坚持他那已经腐朽的事业”。封建政治和半封建政治正是这样。封建文化和半封建文化也正是这样。“而这些正在生长的新东西,决不是简单地就生长的,而是大喊大叫地争取他那生存的权利”。五四运动也正是用着这种革命的姿态去进行着庄严的神圣的反封建的斗争的。至今我们读着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些文章,还能感到那种原则性异常鲜明的彻底的反封建的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矫枉就必然会过正的第一个原因。而且那还是苏联十月革命的炮声刚刚把马列主义送到中国的时候,正如一个小孩不可能生下来就是大人一样,那时是必然不可能产生成熟的马列主义者的。这也是当时许多人物,连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人物在内,为什么一般还是不能不带有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的缺点的又一个原因。
基于这样的理解,我就不能同意程砚秋先生对于当时产生这种缺点的根源的解释。他说,这是由于在“半殖民地的情况之下,和欧美资本主义的文化相接触,因而激起一阵盲目崇拜西洋的风气”。这就等于说当时的缺点是一种半殖民地思想即买办思想洋奴思想的表现。诚然,就是在当时,以胡适为代表的运动中的右翼人物,他们的资产阶级思想中也的确是已经多少含有一些半殖民地思想。但当他们是用来反封建文化的时候,他们的资产阶级思想也还是进步的。并且他们倒并不是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彻底的持久的反对封建文化的精神,而刚好相反,正是常常带有软弱的改良主义的色彩,对于封建文化有着某种程度的妥协。当时运动中的左翼代表人物,不但有的已经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能够批判当时的所谓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就是还没有明确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当时的鲁迅先生,他的思想也是已经超过了当时的所谓欧美资本主义文化的水平的。如果说他们在思想方法上也还多少有一些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的缺点,那也并不就等于主观上“盲目崇拜西洋”,更不是由于单纯的“半殖民地的情况”所决定的那种“盲目崇拜西洋”。
所以,对于五四运动中的这种缺点,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不然,我们就会达到非常错误地否定五四运动的非常伟大的意义,即结束了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并开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的意义,而会割断历史,而会重复历史的错误,又用资产阶级的形式主义的方法来否定五四运动以来的许多珍贵的遗产的。
我为什么认为如果完全得不到进步的新的文艺工作者的帮助或参加,旧剧就很难做到根本内容上的改进呢?这正因为他们首先是受过五四运动所提倡的新文化的洗礼的缘故。这正因为他们都有着比较坚决的反封建的立场的缘故。自然,他们在没有再经过一次毛泽东思想的洗礼之前,其中很多人都是或多或少地有着洋教条,洋八股,主观片面,脱离广大群众等缺点的。由于这样一些缺点,这些人就常常不大清楚在封建社会里面产生并留传下来的艺术里面不只是有为封建阶级服务的东西,也还是有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自己的东西,而且就是在那些曾经为封建阶级服务的东西里面也不只是有许多必须坚决抛弃,彻底扫除的东西,也还是有一部分可以改造过来为今天的人民服务的东西。由于这样一些缺点,这些人就常常不大懂得口头上的激烈反对并不能真正消灭或者完全消灭那些从封建社会留传下来的艺术里面所含有的封建意识及其对于人民众群的毒害,只有去研究它,了解它,去和一些优秀的旧的艺术家团结起来,实际帮助或参加旧的艺术的改造工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所删除,也有些增益,然后才可以真正有一天完全消灭它们里面的封建主义的思想内容。但是,这些人只要再经过一次毛泽东思想的洗礼,真正建立了为人民群众并首先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人生观和艺术观,真正有了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就可以克服他们所有的那些缺点,就可以和旧的艺术家合作,就可以尊重他们,并帮助他们从根本内容上来改造旧的艺术。获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的,老解放区的改造旧艺术的工作,就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我之所以要再三说到要从根本内容上来改造旧的艺术,是因为我认为近几十年来,中国旧剧的显然下降,除了缺少足够的进步的新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帮助,或者说新旧合作这一个原因而外,是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原因的。这个更根本的原因就是时代前进又前进了,几十年等于几个世纪似地前进了,而一般说来,旧剧并没有能够跟着前进,仍然是基本上停顿在几十年以前那个样子。虽说在技术方面也有些改进,但一般地说,在根本内容上没有什么改进或者说很少有什么改进。根据我的一点极其贫乏的知识,中国的旧剧虽说种类很多,情形也很不一样,但大体上还是可以说它们的内容真正有着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的立场者是相当少的。不但京剧是这样,就是地方剧和最下层的旧秧歌剧之类,也至多不过是宣扬各种封建道德的东西和不同程度地反映旧社会的人民自己的生活及其要求的东西杂然并陈。如果说这样的旧内容已经不能满足过去的旧中国的观众,那对于今天新中国的人民群众就更需要改进了。“骚情地主”的旧秧歌之所以改进为新秧歌,首先在于根本内容上的变化。旧秦腔之所以改进为新秦腔也是这样。旧京剧要改进为新京剧也只能这样。在一切旧剧里面,都必须逐渐地但最后是彻底地去掉那些歪曲历史,愚弄人民的旧内容,代替以站在比较严格的人民立场上来反映今天的现实或者描写历史的真面目的新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其他技术上的改革应该完全服从于这种根本内容上的改革。不确立这样一个基本方向,只从形式上技术上去改革,过去的经验已经证明了,是并不能挽救旧剧的下降,也不能把它真正改进为新中国的人民的新艺术的。
像程砚秋先生那样深入地细心地去调查地方戏曲的确是很可钦佩,并且非常必要的。我这个外行想要贡献的一点意见只是:还要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程砚秋先生说,他调查的目的是在于想证明或者丰富他的这样一个艺术见解,“中国戏剧表演技术的构成”,“一切原来都是从写实上出发的”,不应该“把直接写实方法渗入到旧剧里去”。在这个问题上,我除了同意周扬同志在致他的一封信里所说的意见而外,还想补充一点意思。我觉得,如果仅仅是这样一个目的,自然也可以得到一些旧剧的表演艺术方面的收获,但要更有助于整个旧剧的改革,就恐怕还需要有一个更根本的目的,即从改革旧剧的内容着想的目的。
三月二十二夜草成、二十三夜抄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