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余悸和余毒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18
第2版()
专栏:思想评论

余悸和余毒
毓璜 怀德
批判“两个估计”的战斗一打响,教育战线精神大振,局面顿开。革命师生跃马横枪,挥戈上阵,其势似钱塘春潮,如暴风疾雨。然而,在这场战斗中,也有人荷戟彷徨,心有余悸。
“余悸”在于心,踟蹰见于形:
你要加紧把基础理论教学抓上去,他有顾忌:“可别重犯‘脱离实际’的毛病。”
你要保证教师有六分之五的时间用于教学,他有犹疑:“可别再吃‘脱离政治’的苦头。”
在打倒“四人帮”,教育得解放的今天,一些同志“心有余悸”,看来有点怪,其实也不怪,它正是“四人帮”横暴恣肆地推行“两个估计”,挥舞帽子、棍子所留下的恶劣影响。“两个估计”实际上是“四人帮”在教育战线上推行的一种反革命三光政策:它要把毛主席的教育思想一下子扫光,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伟大成绩一下子抹光,把革命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一下子打光。在“两个估计”风靡期间,教育领域处处埋“地雷”,处处划“禁区”。广大教育工作者头上套帽子,身上挨棍子,手脚戴铐镣,精神披枷锁,动辄得咎,寸步难行。“四人帮”及其资产阶级帮派体系对教育工作者疯狂地实施法西斯专政,要把教师“永远按在深水之中”,要让子弹“穿过教师的身体”。他们蓄意把教师从政治上搞臭,思想上搞乱,业务上搞空,生活上搞苦,弄得校无宁日,班无宁日,人无宁日,教育事业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教育阵地出现了万马齐喑的景象。至今一些教育工作者头上还留有“四人帮”帽子勒下的箍印,身上还留有“四人帮”棍棒打成的创伤,而这“痛定思痛”的“余悸”本身,就正是“四人帮”在一些同志精神上留下的一块伤疤。
当然,一些同志“心有余悸”的精神状态,还有其自己思想上的因素。对待过去的“伤痛”有两种不同的态度。多数同志在批判“两个估计”的战斗中,把“伤痛”化为仇恨的力量,积极杀上批判“两个估计”的战场,他们在斗争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敢于拨乱反正,肃清流毒,表现了革命者大无畏的气概。少数同志虽然也批判“两个估计”,但由于流毒未肃清,界线未划清,思想未澄清,前途未看清,心里不踏实,表现在行动上则是等待观望,束手束脚。事情很明白:“余悸”的根子,正通在“余毒”上。“余毒”不清,“余悸”难消。要将消极的“心有余悸”化为积极的勇敢进击,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斗争中进一步肃清流毒!
(原载《新华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