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阅读
  • 0回复

为祖国的春天增添色彩——从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的感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19
第6版()
专栏:

为祖国的春天增添色彩
——从短篇小说《班主任》引起的感想
北京师范学院教师 杜涟
或许是工作岗位的缘故吧,我一看到《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十一期里的小说《班主任》,就信手翻开了书页。“你愿意结识一个小流氓,并且每天同他相处吗?”真是一个别开生面、富有吸引力的开头。不过,一定是写小流氓在班主任耐心教育下的转变吧?但是,读下去,才发现它与我猜想的绝然不同,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但是却引人深思,震人心弦。
张老师是教育战线上的普通一兵。他长年累月、兢兢业业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象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象一把大条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正是出于这种革命的责任感,当尹达?老师不理解他为什么要把精力和时间耗在教育一个小流氓身上的时候,他这样朴朴实实地回答:“现在,既没有道理把宋宝琦退回给公安局,也没有必要让他回原学校上学。我既然是个班主任老师,那么,他来了,我就开展工作吧……”朴实的话语,表现了多么崇高的责任感!张老师正是怀着这样满腔的热情,开始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工作。
张老师和团支部书记谢惠敏由于对《牛虻》的看法不同而引起了矛盾;去宋家家访,同宋宝琦谈话;在小公园门口与尹达?的争论……,这就是宋宝琦到来之前,在一个下午里所发生的事情。这些看来互不相关的琐琐碎碎的小事,被聚合在张老师的一条行动线上,鲜明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当以怎样的热忱和努力,去清洗“四人帮”泼在年幼无知的孩子们灵魂上的污秽?
作品着重写了宋宝琦和谢惠敏这样两种类型受害者的形象。宋宝琦是以讲哥儿们义气为道德标准,以追求享乐为人生目的的小流氓,从他那“殴斗中打裂过又缝上的上唇中,从?翅的神经质扇动中,特别是从那双一目了然地充斥着空虚与愚蠢的眼神中,你立即会感觉到,仿佛一个被污水泼得变了形的灵魂,赤裸裸地立在了聚光灯下。”谢惠敏呢?表面看,她长得很健壮,其实呢,眼界狭隘,是非模糊,精神上也是残缺的。她认定团的组织生活只能是读报上千篇一律的文章,而绝不可以组织一次有益于身心的爬山比赛;她认为无论天气怎样热,也不应穿短袖衬衫和花裙子,因为那是“资产阶级作风”;对于她没有看过的书籍,只凭随便翻到的片言只语和几幅插图,就给它们宣判死刑……。祖国的花朵被糟踏成这种样子,是谁之罪?就是用笔杆子杀人的“四人帮”!这帮祸国殃民的家伙,以抓文化教育为名,在破除封资修文化的幌子下,全盘否定人类几千年来文化史上有用的东西,大搞愚民政策。他们的罪恶目的,是要让劳动人民由文盲变为政治盲,以便随他们摆布,听凭他们驱遣。宋宝琦的“内伤”和“外伤”,谢惠敏的“内伤”,不都是留着被“四人帮”戕害的痕迹吗?
宋、谢身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引起了张老师的深思,激起了他内心汹涌的波涛。这位具有严肃责任感的老师,从宋、谢的变化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职责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来思考。他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更加深了对“不仅糟踏着中华民族的现在,更残害着中华民族的未来”的“四人帮”的切齿痛恨;他疼惜身上留着“四人帮”愚民政策黑色烙印的祖国的花朵,更增强了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张老师这段深沉动人的内心活动,象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抒情诗,倾泻出了张老师炽热的爱和恨。这不仅丰富了张老师的形象,也是对千千万万人民教师的鼓舞!
作品把故事的背景安排在一九七七年春天,寓意深长。严冬摧残,祖国的幼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但是,春回地暖,有园丁的辛勤培育,它们将会蓬勃地成长起来,为祖国更美好的春天增添色彩,这难道还有疑问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