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纲”和“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2-22
第3版()
专栏:随笔

“纲”和“目”
余颂
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医药学著作。书名叫作“纲目”,因为它对当时已经知道的药物,进行了科学的分类。李时珍将一千八百九十多种药,分为十六个部,如草部、木部、虫部等,下列六十个类。他在书的《凡例》中说:“今通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比如,草部是“纲”,下有山草、芳草、毒草等十类,就是“目”。但是,“纲目”并不只限于部与类的关系。在鳞部中有个龙类。龙是谁也没有见过的东西,中药里却确有龙齿、龙骨、龙脑这些药,李时珍将这些药都归到龙这一类。《凡例》中说:“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还有,谷部中有个稷粟类,包括十八种药,粱——高粱米是其中之一,它又有红、黄、白、青等不同的品种。《凡例》中说:“标粱为纲,而赤、黄粱米皆列为目之类”。
李时珍将药分为部、类、种、品种等几个层次,其中,上一层次是统率下一层次的,是“纲”;下一层次是归属于上一层次的,是“目”。纲和目的关系,是大纲和细目的关系,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从这方面讲,纲与目的区别是绝对的,不能把纲叫作目,把目当作纲。但是,任何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对下一层次的东西说,是纲;而对上一层次的东西说,又是目了。比如,《本草纲目》中的“类”,对于“部”的关系讲,它是目,但对于“种”来说,它又是纲。“类”既是纲,又是目,不过是对不同的关系说的。从这方面讲,纲和目的关系,又是相对的。
大概是为了避免发生混淆,现代生物学分类,把“纲”和“目”的位置固定下来了。不论植物或动物,都按门、亚门、纲、亚纲、目、科、属、种这样来分类。比如狗,就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肉目、犬科、犬属、家犬种。“纲”和“目”决不止一个。以脊椎动物说,就有许多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等许多种。在哺乳纲之下,又分单孔目、有袋目、食虫目,等等。
我国有一部著名史书《资治通鉴》。这部书不但份量大,而且把历史事实都按发生的年、月、日记载,读起来不容易抓住要领。因此,后来有人编了一部《资治通鉴纲目》。这个“纲目”就和《本草纲目》的“纲目”不一样了。历史事实不容易象药物一样分类。它是将历史上发生的一件件重要事实,用精简概括的文字表达出来,叫作“纲”,起着标题的作用;而将对于这件事情的详细记述,列为“目”。后人根据这种体例编纂历史书,在书名上都加上“纲鉴”的字样。这种体裁,对于初学历史的人,比较方便。清朝有人编了一部《纲鉴易知录》,成为当时许多人都读的历史教科书。比如,它将项羽和刘邦相争,项羽破函谷关、屠咸阳这件事作为“纲”,将有关这件事的具体情节,特别是鸿门宴的一些细节列为“目”,记在后面。又如,它将建安十三年“冬十月,曹操东下,孙权遣周瑜、鲁肃等与刘备迎击于赤壁,大破之。操引还”这样几句话当作“纲”,把赤壁之战的具体记述列为“目”。这又是“纲”和“目”的一种用法。
本来,“纲”就是网上的总绳。抓住这根总绳,才能把整个网提起来。拿一件衣服总要拿住领子,才能很好提起来。所谓“提纲挈领”,就是这个意思。“目”就是网上的孔(眼子)。抓住了网上的总绳,那些孔都张开来了。汉朝郑玄写的《诗谱序》中有一句话:“举一纲而万目张”。后来,“纲举目张”就成为一句成语。
现在,我们在政治生活中用“纲举目张”,常常是指抓住了关键问题,即事物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方面,就可以把一切工作带动起来。这也是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的一种辩证唯物论的工作方法。
在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但这种矛盾,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具体事物必须进行具体分析。只有抓住具体的纲,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现在抓纲治国,就是要抓好揭批“四人帮”这个纲。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间,还有个互相转化的问题。这也是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的辩证的分析方法。忘记了毛主席的这些教导,就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他们肆意歪曲篡改毛主席的指示,硬说只能提一个“纲”,好象世界上只有一个“纲”一样。别人要是提以什么为纲,他们就乱扣什么“多纲论”、“反对阶级斗争为纲”、“以目代纲”、“以目乱纲”等等帽子。以至现在有许多同志还怕讲到“纲”这个字。按照“四人帮”的那种逻辑,中国语言文字原来的意义都应该废除,《本草纲目》、《资治通鉴纲目》这类书只好不读,科学的分类方法不许存在,连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也必须抛弃。这不是最荒谬的逻辑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