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老区今年农业生产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努力的方向——山西省武乡县七个典型村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18
第2版()
专栏:

  老区今年农业生产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及其努力的方向
——山西省武乡县七个典型村的调查
老区农业生产在今年是否有可能恢复到战前水平?为达到战前水平还存在着些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努力?这些问题,在山西省中共武乡县委所进行的七个典型村的调查里,大体可以得到肯定和明白的回答。
山西省中共武乡县委员会在二月初曾派出七个小组,分别到该县苏峪、韩壁、马村、监漳、东良候、大良、东村七个典型村进行调查。调查组到达各该村后,即从富农、富裕中农、中农、贫农以及土地已经分配的地主中各选出一典型户及其典型的上、中、下三块土地(共十五块土地),按照战前(一九三二——三七年)、战后(一九四六——四九年)两阶段分别计算,从中求出两阶段中每年每亩平均产量。在进行调查时,调查组并找该土地所有人和熟悉该土地历年生产实情的人,运用访问或开座谈会等方式,使调查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武乡县七个典型村的调查结果说明:老区今年农业生产水平要恢复到战前水平是可能的。该七村一九三二到三七年每亩的平均产量是一石一斗四升四合,一九四六到四九年每亩平均产量为一石一斗另七合,已达到战前水平的百分之九十六。虽然这七个村的情况并不平衡(如苏峪等三村每亩已超过战前水平百分之十一点三,马村等四村每亩还低于战前水平百分之十四点七),但如果将武乡全县一百八十四个村依上述七个村的条件加以分类研究的话,那末,一九四九年全县有四十三村(占总村数百分之二十三强)已超过战前水平,九十四村(占总村数百分之五十一强)已达战前水平,仅有四十七村(占总村数百分之二十六弱)未达战前水平。因此,在这样的生产情况以及去年秋地普耕和冬季积肥等准备工作较好的基础上,今年争取全县农业生产普遍恢复战前水平并部分超过是可能的。
七个典型村的调查结果还说明:农业生产水平的恢复是与共产党的领导不可分的。由于武乡共产党坚持贯彻生产政策的结果,使一般的生产条件都已恢复到战前水平。这是一九四九年生产战线上获得胜利的主要根据,也是一九五○年增产任务将能实现的重要保证。首先在施肥方面:一九三七年每亩平均施肥五十六担,一九四六年到四九年间曾降至四十三担,但一九四九年内即增为五十八担。其次在牲畜方面:战前每头耕畜平均耕地七十亩,战争期间虽然经过了严重的破坏和损失,但到一九四九年已达到每头耕畜耕地七十七亩。在每亩地使用人工的数量方面:战前每亩用工十一个,一九四六到四九年间曾降至九个,但一九四九年内即因组织妇女参加劳动和贯彻组织起来的政策,使每亩用工达到十二个。其他如养猪喂鸡等农村副业,一九四九年内均已超过战前的数量。
但是,要使今年的农业生产达到战前的水平,有几个问题是必需加以解决的:
(一)首先是劳、畜力的缺乏。如据六村(缺一村)一千另九十四户的调查,其中有一个以上男全劳动力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五十七,只有半劳力或辅助劳力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二十四,无劳力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十九。又据七村一千三百八十四户的调查,其中养一头以上牲口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五强,两三户伙养一头者占总户数百分之四十四,三户以上伙养一头者占总户数百分之二十七强,无牲畜者占总户数百分之二十二强。这两种情况说明了必须进一步组织人力和畜力的变工,才能完成今年的粮食增产任务。
(二)冬季积肥虽有成绩,但还很不够。如据六个村调查,去冬积肥每亩达六十担以上的户仅占总户数百分之十九强,每亩五十担以上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二十五,每亩三十担以上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三十八,每亩十担左右的户占总户数百分之十七强。有的户积肥数量虽已超过战前,但因多系草肥,质料较战前的羊粪、圈粪为差。因此,必须领导缺肥户趁春耕空隙开展春季积肥运动,增加肥料,同时注意改进肥料质量。
(三)老区受代耕的烈、军、工属在各村都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调查中发现烈、军、工属的肥料准备工作一般做得较差。如七村一百三十一户烈、军、工属中,每亩积肥不足十担者即有四十三户,因此,如何进一步检查并健全代耕制度,也是关系着今年农业生产能否恢复到战前水平的重要问题之一。此外,如修置农具、家畜饲养以及生产领导方式的改进等问题,也须很好地加以解决。
【新华社太原十六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