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重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3-19
第3版()
专栏:

重聚
古平
窗外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南京大石桥小学宽敞的接待室里,笑语欢声,春意盎然。一群来自各条战线的年轻人——他们中间有工人,有教师,有公安人员,有干部……有坐着的,有站着的,亲密地围住了斯霞老师,倾吐着心底的话语。
一个带着大口罩、雨衣上落满雪花的人猛地推门进来。大家刚转过头看又是谁来了,斯霞老师已经一眼认了出来:“这不是王党生吗?这双大眼睛还是小时候的样子!”
在小学讲台上勤勤恳恳工作了五十年的斯霞老师,熟悉她的每一个学生。王党生紧握老师的双手,兴奋地说:“十多年不见,老师还是这么年轻,真叫人高兴。”
的确,斯霞老师永远是年轻的。前几年“四人帮”的魔爪伸进了教育界,斯霞老师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迫害,但她那颗红心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四人帮”打倒后,斯霞感到天空是那样晴朗,阳光是那样明媚,青春又回到这位年近古稀的斯霞老师心上。她精神抖擞,强烈要求从教材编写组重返教学第一线。现在,她又回到了孩子们中间,担任了一年级班主任。她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和形象化的讲解又深深地把孩子们吸引住了。
这群年轻人是大跃进年代斯霞教的五年制试点班的毕业生,他(她)们和斯霞老师朝夕相处了五年之久。没有人主持这个聚会,谈论是亲密无间的,话题海阔天空。一个人的话还没讲完,就被第二个、第三个人接过去了,有回忆,有展望,有对“四人帮”的愤怒控诉,有对老师的热情赞颂和慰问。
过去叫李庆莲、现在叫李庆的女青年吐露了她内心的感受:斯霞老师不论在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在思想方面,都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我脑海中,经常浮现这座教室顶楼的一间小房子。斯老师为了教好第一个五年制试点班,在灯光下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你们记得吗?每到下雨天,这校门口由于地势低洼,经常有一大片积水,有时深过膝盖,是斯霞老师把我们这些小同学一个个背过水坑的。她象一个辛勤的园丁,关心着每棵幼苗的成长,使我们从小就爱憎分明,要做红色接班人。当我在劳动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就想起斯霞老师讲过的许多革命故事和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顿时增添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李庆是当时班上最小的学生,她变化多大呀!她中学毕业后,当了几年农民,是五好社员,被贫下中农推荐上了大学;在大学成绩优秀,参加了全校的团代会;毕业后,当了外语老师,深受学生欢迎。现在,她在中国银行工作。
二十五中学工人教师张殿蓉接着说:由于“四人帮”对教师的歧视和迫害,不少人不愿意当教师,可我不这么想。当领导上分配我去当教师时,我马上想到斯霞老师过去为了教好我们,花了多少心血。我要以斯老师为榜样,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我就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新街口环球照像馆的玻璃橱窗里最近增添了一张斯霞老师的大照片,你们看到没有?”不知是谁插了一句。
大家都高兴地喊起来:早看到了!这个说:我真想告诉那些挤在那里看的人:这是我们斯霞老师!另一个说:只有华主席领导我们粉碎了“四人帮”,斯霞老师的照片才会挂在市中心的橱窗里,受到人们的尊敬。
在热烈、欢畅的谈笑中,公安战士牟承普把一本纪念册送给了斯霞老师。这是他在部队当兵参加连队创作演出时得的奖品,上面抄满了他写的诗、词和创作的歌曲。他说:我对文学的爱好是斯霞老师培养的,我之所以能够写点东西,是和在小学时斯老师辛勤教我们,严格要求我们打下的语文基础分不开的。大家要他朗诵,他就选了其中寄斯老师的一首《满江红》,高声朗诵起来。
牟承普的朗诵,使大家亲切地回忆起一九六三年雨花台毕业典礼的情景。那次,还带着红领巾的牟承普带领同学们向长眠在地下的革命先烈宣誓:
“……
今天,我们学好本领,明天要参加祖国建设。
如果种田,就象邢燕子,把青春献给农村;
如果当兵,就象黄继光,为祖国建立功勋;
如果做工,在各种平凡劳动中都要做尖兵。
不管祖国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都要和你们一样——忠于革命事业。”
今天,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他们没有辜负斯霞老师的培养,没有辜负党的期望。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正在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他们的青春。
欣慰的泪花在斯霞老师眼中闪动。她一个一个端详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想想现在教的又一班孩子。今天,他们虽然还幼稚无知,明天,就将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材。祖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教师,这是多么崇高的职务,斯霞老师感到身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