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大豆之乡”要名符其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3-19
第4版()
专栏:本报记者来信

“大豆之乡”要名符其实
编者按:榆树县是我国生产商品粮很多的大县,又是素有盛名的“大豆之乡”。从国家需要、群众要求和自然条件等方面来说,这个县都应当和可能兼顾粮食和大豆生产,做到粮豆双丰收。但是,这些年来,榆树县大豆年产量比历史最高水平竟下降一半多,于国于民都很不利。
来信说得很清楚,大豆减产,主要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县委领导思想作风不正,也是一个原因。因此,要把农业搞上去,实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恢复“大豆之乡”的称誉,就必须肃清“四人帮”的流毒,洗刷干净图虚名、搞形式的坏作风。
最近,我重到吉林省榆树县采访,发现这个“大豆之乡”早已名不符实了。大豆总产量从历史最高水平的十八万九千多吨,逐年下降到一九七六年的五万四千吨。全县向国家提供的商品豆和社员的留量,都大大减少了。
榆树有种植大豆的优越条件,气候、土壤都很适宜,又有多年种植大豆的经验。这里出产的大豆,子大,粒饱,含蛋白质和油分高,一向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为什么这里的大豆产量年年下降呢?
是社员不愿种吗?社员反问道:“咱给大豆起了个名,叫‘满仓金’。这是啥意思?”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大豆经济价值高,对国家、集体和社员个人都有好处。县里有人算过一笔帐:一九六八年与一九七二年比,全县粮豆总产量差不多,其中一九六八年大豆产量十万吨,一九七二年只有七万吨。仅此一项,农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就减少十来元。
是用工用肥多吗?恰恰相反。大豆比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用工用肥都少。社员们说:“大豆是最好侍弄的,它的根瘤又是很好的‘地下小氮肥厂’,每年换茬轮作,对别的作物也有增产作用。”
是低产作物吗?粗一看,大豆亩产只有一百多斤。可是只要改变旧的耕作习惯,在种、肥、管上下功夫,大幅度增产并不难。小乡生产队、小东岭公社等许多单位,都是大豆高产的典型,亩产在三百斤以上,有的达到六、七百斤。
那么原因究竟在哪里呢?主要在“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他们大搞形而上学,破坏“以粮为纲,全面发展”方针,把发展大豆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和其它多种经营,诬蔑为“搞资本主义”。在这个紧箍咒的束缚下,县里就以粮压豆,以粮挤豆,使得大豆的实际种植面积只能达到国家计划的十之七、八。大豆又多与高杆粮食作物混种在一起,“领地”、“领空”被侵占,处在受压、受挤、受气的地位,产量显著下降。
这些年,县委领导干部中滋长起来的图虚名、搞形式等不正之风,也把大豆坑苦了。他们为了争粮食高产,单打一地抓玉米,大豆成了玉米“海洋”中的点缀。县里开农业学大赛会议,粮食高产社队坐前排,低产社队坐后排,叫作“靠玉米争座位、保座位”。他们计算产量时,怕大豆产量低,有碍“大豆之乡”的名誉,从不单独计算,总是说粮豆总产多少多少。
粉碎了“四人帮”,榆树县调整了县委领导班子,端正了路线,改变了不正之风,正在努力恢复“大豆之乡”的原貌。一九七七年,大豆产量开始回升。今年,这个县的广大干部和社员决心在努力增产粮食的同时,力争大豆增产。 张元庭(附图片)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图为大会会场。 新华社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