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贝尔格莱德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3-27
第6版()
专栏:

贝尔格莱德一瞥
迎秀
多瑙河从匈牙利奔腾而下,进入南斯拉夫后,遇到自西向东的南斯拉夫第一大河——萨瓦河。在这两条河汇合的地方,是一片丘陵地带,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就座落在这里。我们踏着融雪,迎着寒风,站在卡列梅格丹公园的古城堡上,萨瓦河注入多瑙河的河口,清晰如画,尽入眼底。两条河大概因为都是经过了长途跋涉的原故吧,流到这里既安详又平静。特别有趣的是,两条河水的颜色竟然分得清清楚楚,好象是一位艺术大师着意用浓淡不同的颜色勾画而成的。
解放前,贝尔格莱德是个古老的、命途多蹇的城市,原名欣吉杜奴姆,从五世纪到八世纪,被不同的异族人轮番控制过,九世纪改称贝尔格莱德,意思是“白色之城”。从十六世纪起,它又断断续续被土耳其人占领了三百五十余年。在这些苦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反抗、斗争和流血牺牲。进入二十世纪,巴尔干半岛被人称为火药库。一九一四年,塞尔维亚一个名叫普林茨甫的青年,刺杀了奥国王储裴迪南,触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战争中,贝尔格莱德成了两军拉锯战的地方。一九一四年奥军两次攻入城内都被击退;进入第二年,又经过一番激战,贝尔格莱德才落入奥匈帝国之手。“白色之城”被鲜血染红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意法西斯于一九四一年四月向南斯拉夫进攻的第一天清晨,就对贝尔格莱德狂轰滥炸,住宅、医院、教堂、学校全都成了敌机俯冲的目标。连续的野蛮轰炸,使整个城市陷入浓烟和火海之中。几天以后,贝尔格莱德落入法西斯魔掌。
然而,南斯拉夫人民是不屈的人民,他们响应以铁托同志为首的共产党的号召,拿起武器,同占领者展开搏斗。当时,贝尔格莱德抗击敌人的行动是很活跃的。人们割断电线,伏击德国鬼子,烧毁法西斯军用车辆,搞得敌人神魂不安。一次,为了打击法西斯的宣传,游击战士们组织了一百多个小组,每组负责烧掉一个报摊。各小组在约好的时间同时动作,这样,贝尔格莱德市的报摊在几分钟内全部化为灰烬。与此同时,二次大战中共产党的机关报《战斗报》的第一期,在贝尔格莱德的地下印刷所出版了。这一切使敌人暴跳如雷,他们加紧了报复行动。有时,敌人甚至坐着卡车在街上兜圈子,特务认为某人是共产党员或游击队员时,手一指,枪声随即鸣响。斗争是激烈的、严酷的。但是,敌人的火和铁镇压不了人民保卫自由的意志。南斯拉夫游击队越战越强,最后发展到八十万人的武装部队,终于把侵略者赶了出去。
贝尔格莱德是一九四四年十月二十日从法西斯铁蹄下解放的。它损失了十万居民,工业设施被破坏了一半,三万幢房屋只剩下一万七千幢。南斯拉夫朋友告诉我们,这个“白色之城”自从有居民以来,曾遭到四十次浩劫,但每一次都重整市容,站了起来。在这第四十次灾难之后,真正获得了自由的人民,不仅仅重整家园,而且使这个古老的城市焕发了青春。
过去,萨瓦河沿着市郊流过,它的左岸本是一片沼泽。如今,沼泽被高楼大厦代替,这里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市区——新贝尔格莱德,萨瓦河也就成了穿过新老市区的河流了。从老市区跨过萨瓦河大桥,那种带有坡度的、狭窄的街道就无影无踪了,看到的是笔直的宽阔的马路和式样新颖的建筑。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二十多层的方形建筑。这是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和老战士协会共用的办公大楼。再往前走,有许多各种式样、颜色不同的高层住宅和其他建筑,也有式样奇特的最新建筑。有一座建筑物,全部是用玻璃建成的,远远看去象是一个大暖房。
贝尔格莱德不仅市容变化很大,而且已从战前三十二万人增加到一百三十多万人了,其中有五十万职工,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它的工业生产已相当于一九三九年的十八倍,最近五年每年增长百分之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显著提高了,仅住宅一项,战后就新建了十八万套。我们在贝尔格莱德逗留的时候,正值一九七八年元旦前夕,商店里购买年货的人们熙熙攘攘,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白色之城”的主人们对此并不满足。据市计划局负责人介绍,他们制定了市政建设的十年计划和三十年远景规划。为了避免城市人口过多,今后要着重发展那种需用人力少的企业,如化工、食品工业等;为了解决由于小汽车迅速增加带来的交通拥挤,当前的措施是把火车站移往地下;为了保证城市的环境卫生,要着重解决萨瓦河的污染问题。总之,他们要把自己的首都建设得更加美丽。
我们在离开贝尔格莱德之前,登上了南郊的阿瓦拉山。这是个郁郁葱葱、风光秀丽的地方。山顶高高的石阶把人们引向无名战士墓,这里八个身穿民族服装的高大的灰色石雕像,威严肃穆,相对而立,象征着人民的力量。站在这儿远眺新建筑林立的“白色之城”的风貌,自然会使人想起它那充满斗争的经历,缅怀为保卫它而献出了生命的人们。但是,这一切都过去了。今天,人民的贝尔格莱德充满了青春的气息。(附图片)
贝尔格莱德市容一角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