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5阅读
  • 0回复

治水何惧逆浪——记全国科学大会代表、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3-28
第3版()
专栏:

治水何惧逆浪
——记全国科学大会代表、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早晨,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张光斗家里的电话铃响了。水利电力部传来通知:今天有紧急任务,请他务必在中午十二点以前赶到密云水库。
半个小时后,派来接他的小汽车,从清华园出发,飞奔在通向密云的公路上。张光斗思忖起来:是不是水库出了什么问题,或者中央领导同志要来视察?为什么非要我立即赶去不行?
心 里 绽 开 春 蕾
车抵密云水库,事情就明白了。英明领袖华主席和党中央的许多领导同志要到密云水库参加劳动,进行视察。因为张光斗是密云水库的设计总工程师,又参加了水库加固工程设计,要让他向华主席当面汇报。
下午一点多钟,华主席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白河大坝北坡工地同群众一起劳动以后,登上西坝头。在群情激奋的时刻,张光斗被介绍给华主席。华主席亲切地向他询问了唐山地震后的白河大坝保护层滑坡情况,和加固工程设计施工情形。来到密云水库管理处的会议厅里,华主席又赞扬了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设计密云水库,教育革命搞得好。
感激和兴奋的泪花,从张光斗的眼睛里夺眶而出。这个被“四人帮”迫害了多年,在密云水库工地上不断挨批挨整的老知识分子,今天在同一个地方,却受到了英明领袖的勉励。这难道是梦吗?不,是现实。党的阳光,又沐浴着这个年逾花甲的老知识分子,使他能够把自己的晚年余生,贡献给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奋斗的壮丽事业。“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如今华主席的接见,就象一道明灿灿、暖洋洋的阳光,在张光斗的心里,绽开一朵幸福的春蕾。
在那喜悦、激动的日子里,张光斗想得很多。一股无法抑制的忆念,把他带回到将近二十年前的密云水库……
那是一九五八年六月的一个早上,北京市委农村工作部打来电话,请他到密云县溪翁庄白河滩头去执行一项重要任务。
来到白河滩上,他正顾盼之间,徐徐驶来一辆中型旅行车。“啊,周总理来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在这荒山秃岭中的乱石滩上,见到日夜忙于政务的敬爱的周总理。
当时党中央为了解除潮白河流域的洪水和干旱威胁,增加京津唐地区的水电供应,作出了修建密云水库的决定。周总理就是为此而来选看水库坝址的。水电部、北京市的负责同志和张光斗,跟着周总理,在乱石滩上走来走去,察看这一带山山水水的情况,研究修建水库的设想,以及开发水电资源的远景。
回到密云县委,吃罢午饭,大家劝总理休息。总理没有一丝倦意,微笑着说:“我不用休息,张光斗同志要休息,让他休息一会!”
“我比总理年轻。总理都不休息,我更用不着休息了。”张光斗心里又敬佩,又感动。
“那好,现在就来汇报,我们一起讨论。”
一幅幅工程布置示意图,有的张挂起来,有的摊在桌上。总理一边细心地听,一边耐心地问。密云水库最初最早的蓝图,在总理亲自关怀指导下诞生了。
从那次以后,周总理曾六次来到密云水库工地视察。他的关心、指导和勉励,给予担负水库设计的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张光斗教授极大的教育和鼓舞。
当年的回忆,眼前的情景,过去和现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一年前后,恍如隔世。张光斗,以及无数象张光斗一样的人,深深感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
足 迹 踏 遍 山 水
密云水库的面积,放得下一百四十个昆明湖。它是镶嵌在燕山山脉中的一颗明珠。它的璀灿夺目的光芒,有一分来自清华大学水利系师生和张光斗的辛勤劳动。
从建国初期以来,为了发展祖国的水利电力建设事业,张光斗踏遍了大河上下,长江两岸。人民胜利渠引黄济卫,河南石头庄筑堰分洪,三门峡里驯服黄河,丹江口上跨流拦洪,刘家峡中选坝设计,处处都有他的劳绩。壮丽山川,装满胸怀,宏图远景,细心描绘。他是我国治理两大河流的重要机构——长办(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黄委(黄河水利委员会)的顾问,也是许多地方水利工程和人民公社小水利、小水电建设的参加者。多少年来,他走出校门,放下架子,穿江河,登高山,钻隧道,宿窑洞,下深井,日日夜夜,展转工地。他是一个不畏艰难的人,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
有几则传闻,很能说明他的为人:
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密云水库施工时,曾有少数人片面追求速度,忽视质量。张光斗坚决反对,严格检查。发现毛病,非返工不可。即便有人说他右倾,他也不怕,坚决顶住。唐山地震之后,大坝虽有滑坡,但根本上经住了考验,保证了首都的安全。
不怕权威,勇于直言。水电部早年研究开发黄河方案时,外国专家主张在潼关修大坝。张光斗和另外一些同志不怕冒犯权威,主张修在三门峡。审查设计方案时,外国专家说不用留底孔,导流之后必须堵塞,水库淤了也没关系。张光斗他们坚决主张留底孔,装闸门,排淤泥。由于当时缺乏经验,还是把底孔堵塞了,坝内淤泥果然越积越多,水库上游翘起了尾巴,淹掉了关中平原不少土地。后来,开挖了泄洪隧洞,打开了大坝底孔,才解决了水库淤积问题。
发现问题,有谋善断。牡丹江有一座水力发电站,因为闸门起动太快,发生“水锤”冲击,把直径四米大的隧洞内层衬砌冲裂了。当地生怕事故闹大,不得已暂停发电。张光斗被请去诊断,开出“药方”,认为可以“带病发电”,同时修补,从隧洞内层加上一道钢筋混凝土衬砌。结果证明,行之有效。
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河南陕县张汴人民公社修建翰林河水库,把一段岩石隧洞的衬砌挤垮了。怕塌方,要改线。张光斗和学生钻进洞去详细察看,说不要紧,可以在隧洞塌方处大开膛,用混凝土做衬砌就行。公社照着去做,把洞子救活了,贫下中农很高兴。不久前,水库竣工了。公社来信报喜说:“大石洞已凿穿,粮食较办水利前的一九七二年翻了一番。看到水,就想到你。”
浊流滚滚,“顽石”不低头
张光斗是个治水的人。几十年来,他跟许多江湖河海打过交道,什么样的水他都见过。但是在他生命的长河中,他没有想到会冒出一股黑暗狂荡的旋涡,几乎要把他吞没。
清华大学有个水利馆。规模很大,设备也好,全国数一数二。“四人帮”的黑干将迟群却胡说什么“自来水游戏,一点意思也没有。搞实验,应该搞一比一的实验?!”什么叫“一比一”?难道把长江、黄河、泰山、秦岭都照原样搬进水利馆去,或者把缩小几千几万分之一的模型废弃吗?可是,迟群此言一出,水利馆被砸个精光。砸完了,还要叫“反动权威”们去打扫“垃圾”,收拾废品。张光斗噙着眼泪到里边去劳动。他的心里,真如刀割一样的痛苦难受。
“四人帮”横行时,张光斗就象一个皮球似地被迟群一伙“运动”健将们踢来踢去。动不动就围起来批,拉出去斗。
可是,说也奇怪,这个年迈瘦弱的老人却象浊流中的一块顽石,顶着逆浪,不肯随波逐流。他横眉冷眼,安然生活在自己的逆境中。他坚持刻苦学习,常常读书到夜深人静。他顽强工作,不管工作高低大小。不让给长办、黄委的大工程帮忙,他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为贫下中农的小水电服务。无法给学生开课,他仍关切地向学生提供可能的指导。
“只要能工作,我就应该做。他们批我,都不是事实,我不在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张光斗教授用这些铮铮语言,描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对于“四人帮”,从惶惑、凄迷,到愤怒、憎恶、蔑视,这就是象张光斗那样正直的老知识分子,在他们艰难岁月中经历的思想变化。
“后来,我看透了。他们是假的,都是假的!”从他眼里,射出了一道深邃而锐利的目光。那些戴着马列主义桂冠的家伙,不过是修正主义骗子。那些急于抢占舞台中心扮演主角的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原来是“外示尊王之义,内怀无君之心”的奸徒。
在阴云蔽空、黑浪翻滚的日子里,张光斗和他一家,预感到“四人帮”的死党、爪牙要把他拖垮、整死。但使他忧戚的倒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党和国家的命运。眼看着国民经济横遭破坏,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教育质量江河日下,令人不能容忍。他真是感受到抚膺之痛啊!
但是,张光斗并没有失去信心。从周围师生隐藏的感情中,从熟识的老干部老战友片言只语的暗示中,从清华园外传来的种种风声中,从工人和贫下中农热情满腔的关怀中,他看到了未来,看到了希望。面对“四人帮”,坚持斗争不低头。抚今追昔,远景更雄伟
去年秋天,张光斗担任了清华大学
水利系主任。他又卷起袖子,迈开大步,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需要,干起来了。
我第一次见到他,是三月初在首都友谊宾馆。当时他正在参加政协全国委员会的会议。岁月流逝,风霜吹打,在他脸上刻画出一道道的皱纹,但是他精神矍铄,信心饱满。五届人大和五届政协会议的召开,华主席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他灌注了新的活力。他抚今追昔,在忆述自己的经历时谈到了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九三四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第二年考取了清华公费留学,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学力学。抗战爆发,张光斗回到了祖国。他抱着工业救国、科学救国的梦想,想以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发展中国的水电事业服务。一九四○年,张光斗经手设计了四川的桃花溪水电站。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水电站,发电能力总共不过一千二百五十千瓦,真是微乎其微。
好容易盼到抗战胜利,他以为从此可以实现过去的抱负,搞大水电站了。可是国民党贪污腐化,民穷财尽,又忙于打内战。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八年,他们连一个中型水电站都没有修起来。张光斗心里明白了:国民党不倒,中国无希望,他也只能空怀报国之心。
伪南京政府垮台前夕,国民党请来的美国专家要拉他去美国,国民党想压张光斗去台湾。张光斗心想:“过去我没有找共产党,现在共产党来了,我要为祖国搞建设,决不能走。”后来,国民党命令他把全国水电水利资源的资料装箱运往台湾。正在这时,地下党找到了张光斗。事先,地下党已经知道了张光斗拒绝去美国,不愿去台湾,就当着面问:“你现在怎么办?资料运不运?”经过秘密商量,决定装一份假资料由张光斗签署清单装箱运台湾。而真资料则转入地下,由党组织设法运到上海隐蔽起来。
国民党还来不及发现这条锦囊妙计,南京就回到了人民的怀抱。张光斗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也为他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康庄大道。
建国二十多年来,这位老教授坚决接受党的领导,深入工农群众,不断认真改造思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把全副心力扑在发展祖国的水电事业上。一九五六年,他光荣地参加了共产党。现在从华主席的报告中,他又看到了一幅幅更加宏伟壮丽的远景。
“你看,华主席报告中提到的改土治水,南水北调,治理江河,水电建设,内河航运,都和水有关。实现四个现代化,水利电力建设是很重要的。我们这些人都老了,主要希望寄托在年青人身上。搞水电事业,虽然很辛苦,要常年累月地跟山水风雨打交道,可是祖国的高山峻岭,长江大河,要咱们去重新安排,使它们变害为利,献出无穷的宝藏和力量,这是多么光荣的重任啊!年青人应该志在四方,到最艰难的地方去大干一番,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听了张光斗教授的话,眼前好象出现了祖国锦绣河山的巨幅画卷:高耸的巨坝,碧绿的水库,林立的铁塔,闪耀的明珠,撒满在山川平原之上。阡陌纵横,流水淙淙。舟楫巨轮,四通八达。稻菽丰饶,机声隆隆。这美好的远景,正在向我们招手啊。有志于治理江河、征服自然的青年们,快快奔向广阔的天地,为祖国献身吧!
 本报记者 陈有为(附图片)
张光斗教授学习邓副主席在全国科学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