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寿张的第一期复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19
第2版()
专栏:

  寿张的第一期复堤
君谦
寿张第一期复临黄堤,已告完成。寿张由于接受了历年复堤经验,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计划,有组织的进行了准备工作。民工上堤后,有步骤的掌握工作环节,民工情绪好,结果修堤工程的进行,效率与质量均高,达到了结合救灾的目的。该县在三月一日召开了复堤动员与准备会议,会议上根据复堤结合救灾目的,认为今年复堤动工早,而堤根大多有水,不能普遍同时动工,而灾民要求参加复堤的人数很多,不能同时都收用。遂决定工程分四期进行。第一期民工尽先让重灾区灾民做,如三区是重灾区出人最多,布置了一千六百人,一区是较轻灾区出六百五十人,二区部分村有灾情,只出二百人,共二千四百五十人。但因硪工的好坏,对堤工的坚实程度有直接关系,就决定硪工以技术为主,而不迁就灾情。如三区虽是重灾区,因硪工技术不好,就不让该区出硪工。二区虽只部分村有灾情,却长于打硪的多,就决定让关门口、莲花池、米口等村多出硪工。会议后,本着准备不好就不动工的精神,认真根据布置的工作进行检查。检查自然村和行政村是否结合,半劳力是否有工具,工具是否够用和适用,粮食及烧柴是否准备好了等。为了照顾灾民生活,发垫底粮时,因为去年虽已建立了黄河仓库,但仓库距施工地点远,遂又在苗口和后张建立了两个临时仓库,并在修防段驻村刘桥设了一个小仓库,以便随时开支零星工资。同时在决定施工的白楼、刘桥、影塘等堤段,以两天的时间按置边桩,标明村名,工人派代表认工,找住宿地点;在有水的工段,准备架桥。工人上工后,即进行架桥,并指定取土的方坑。这些准备工作进行了十多天,直到十三日才开工。
工程开始后,为了提高工程的效率和质量,就抓紧了掌握土工的边锨和硪工。纠正过去边锨既负责平治运上去的土,又兼做推土工作,致土平的不平,每坯土超过四公寸,打不结实等现象。规定边锨不做推土工作,集中力量掌握每坯土规定的厚度,专门平治运上去的土,以便打硪方便,打得结实。并且进行反复检查,如土塘的样式和尺寸,坯土的厚度,新旧土的结合等,随时测量登记,及时开会表扬与批评。过去复堤时,大多以自然村为单位,小村多,工段分的零碎,加以村与村的工段结合部,常做不好,打不结实,洪水来时易于出漏洞。遂接受这一教训,打破以村为单位的办法,凡三十人以下的小村实行合并,克服了工段零碎现象。并为了做到工段结合部的坚实,使两村土工主动往结合部多倒点土。同时增加干部,加强对硪工的领导,凡硪的重量在六十斤以下的,降低其工资等级。如官路的硪打的好,但硪不够六十斤,为了表扬他们的技术和积极性给他们挂了红,可是工资却定为二等。掌握硪工确实做到快号落地即起的硪,套三打法一遍,套二打法一遍,硪举到二公尺半左右高,做到每坯四公寸厚的土,打得剩三公寸厚。及时表扬合乎要求的,以刺激竞赛情绪。因此不但堤工的坚实程度超过了过去任何一年,即效率也超过了过去,和超过了今年的要求。原来总要求,每盘硪每天打九十左右立方公尺土,结果则做到了总平均一○三·五九二立方公尺。有许多硪还能打到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立方公尺。
参加第一期复堤的村共有一二七个,在五一五○公尺长的堤线上,共做土八三三二六·五七立方公尺,共用土工二七七五三个,共开支米二一二二六三·五七斤,整劳力与半劳力混合平均每工合土三·○○二立方公尺,平均每工得工资米七·六四八斤。效率最高的吕皮匠村,运土距离一七○公尺(运土距离超过百公尺的加土方),每工合土四·一八立方公尺,平均每工得米十五·二斤。在总平均数中,如全以整劳力计,则效率还要大大超过三方。根据玉皇庙、韩那里、徐岭等三个村的统计,土工每天的生活开支费,每工合玉米五·五九斤,折合米四·四斤,每工除了生活开支费,结余米最多的为四·七二斤,少的也结余米二·九六斤,每工可养活灾民三至五人。硪工共用六四三五个,共开支米三六七四四斤,各等硪工工资总平均每工得米五·七一斤,每工结余米也可养活灾民二、三人。由此看来,寿张的第一期复堤工程,由于准备充分,组织领导强而有力,一方面提高了工程效率和质量,超过了三公方的总要求;一方面灾民有吃有得,挽救了大批灾民,达到了结合救灾的目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