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农业高速度发展的途径——江苏省无锡县社队企业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04
第1版()
专栏:

农业高速度发展的途径
——江苏省无锡县社队企业调查
地处太湖之滨的无锡县,农业生产连续六年实现了高速度跃进,每年平均递增百分之六点三。这里地少人多,每人平均只有八分多地,不仅做到了粮食自给有余,而且对国家的贡献一年比一年多。一九七六年,全县粮食平均亩产一千六百七十三斤,是江苏全省第一个“跨双纲”的县。一九七七年,遇到了多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依然保持了亩产一千三百多斤的高纪录,向国家上交粮食一万多吨,肥猪四十多万头,平均每户交售二点二头,贡献肥猪数量在全国的县中居第二位。
无锡县的农业高速度是怎么来的呢?根本是学大寨。在这个前提下,他们闯出了一条夺取农业高速度的道路。
要高速度就要注意积累
我们调查了玉祁公社民主大队,这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单位。这个大队平均每人只有五分六厘地,生产条件相当差,过去人们叫它“三靠队”: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吃粮靠供应,国家每年统销粮食三十万斤。队干部是一些好同志,他们勤勤恳恳,艰苦奋斗,生产虽然逐年有所好转,但由于单打一地抓农业,粮食一直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队里还是穷得很。几年前,在上级党委的帮助下,他们觉悟过来了,开始办粮食加工厂,磷肥厂,大养猪场,大桑园……,大队经济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原先只有单一的农业收入,现在工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副业收入占百分之二十,农业收入占百分之三十。工业利润的大部分又投入农业扩大再生产,各项过去想办而无力办的农业基本建设,都办起来了。当我们前来访问这个昔日的“三靠队”,看到一片兴旺景象。“三靠队”已经变成了“三贡献”:向国家贡献粮食、副产品、工业品。去年遇到严重自然灾害,粮食亩产仍然达到一千八百多斤的高水平,全大队交售给国家粮食三十八万斤,每个社员平均卖给国家一头肥猪,社员收入也大幅度提高。
民主大队的变化,是整个无锡县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中,无锡县从社队企业的积累中向农业投资了九千六百多万元,大大加快了大规模地改造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机械化的步伐。下面几个数字是很有说服力的:
一九七一年到七七年,共完成农田基本建设土石方一亿五千多万方,相当于过去二十二年总和的三倍半。
新建电力排灌站一千二百多座,比一九七○年前的总数增长三倍多。新建农用地下渠道二千一百九十公里。
大小拖拉机在一九七○年还只有一百三十多台,一九七七年已增加到四千三百多台,增长了三十多倍。
农用机械动力,一九七○年是十三亩多田一马力,一九七七年增加到三亩多田一马力。……
以农业为中心协调发展
这些年来,无锡县沿着农、副、工全面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以百分之二十七点六的增长速度前进,现在全县已有一千九百多个大小工厂,社队并举,星罗棋布,既有机械加工一类的重工业,又有轻纺工业和手工业,大量是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也有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有为城市大工业服务的,也有为出口服务的;产品种类有两千几百种。农村副业如养猪、养蚕、水产等各业都有较大增长。
农业、副业、工业都发展起来了,它们之间应当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要以农业为中心,屁股坐在农字上。全县办起了五百二十八个社队农机厂,提高了农机具的自给程度,大多数公社和大队既能造又能修,“没有机器盼机器,有了机器愁修理”的矛盾,基本上解决了。
工农差别的存在,价值规律的作用,加上小农经济的习惯势力,在兴办工业的过程中,容易滋长重工轻农、重钱轻粮的思想。有些社队一度脱离农业盲目搞工业,说什么“亩产一吨粮,不如办个小工厂”,一心追求工业利润,把过多的劳力抽去办工业。有个公社,十六个大队有十个队办起了螺丝工厂,人们叫它“螺丝公社”。无锡县委坚决制止了这种倾向,规定工业不能与农业争劳力,争资金,争土地,争物资。保证积累百分之五十左右用于农业。对一些盲目建设的工厂,作了组织上的调整。
也有些社队出现了忽视副业的倾向,农业和工业上去了,副业掉下来了。有历史传统的蚕丝产量下降,猪的增长速度不快,有机肥料的比重减少,只好大量增加化肥,使农业成本上升,地也越种越瘦了。短了副业这条腿,农业也不可能有持久的高速度。无锡县委对这类情况,也及时作了纠正。
在实现农、副、工三者协调发展中,无锡县委的口号是:“在发展中整顿,在整顿中发展”,不断解决社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
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
无锡县放手发展社队企业的进程中,出现了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就是农村困难社队的面显著缩小了,一批长期陷于困境的穷社穷队开始走上了富裕发展的道路。
我们去访问了安镇公社。这个公社是闻名的困难社,粮食生产曾经是全县倒数第二名。困难是怎么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抓粮食,没有工业,也很少副业。他们面前横着一座胶山,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却没有去动它。粮食产量虽也逐步上升,但没有附近兄弟社队上得快。这里有大片沿山地,他们想建造排灌设施,没有钱。这里地多人少,想搞些机械,没有钱。这里有条通向外村的芙蓉桥,石板塌了,行走很不方便。在江南水乡,修桥可是件大事情,也因为没有钱,修不起来。这就是这个穷社过去的面貌。
如今,这个穷社已经翻过身来了,这座芙蓉桥已经修得焕然一新。去年一年还造了八座新桥。农机站,农科队,种子场,农田基本建设都搞起来了,大片山地得到了治理,三年来,农田基本建设的数量超过了过去二十几年的总和。粮食、蚕桑等农副业迅速上升,去年的大灾之年还给国家上交粮食一千多万斤。这个大变化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在上级党委帮助下,向面前的这座胶山发起了进军,开采石灰,办水泥厂,水泥制品厂,生产石英砂……围绕着胶山大做文章,工业越办门路越多。公社办,大队也办,同时又大办副业,穷社队就逐步转化为富社队,前后不过三年多时间。
社队企业发展的结果,使无锡县农村三级经济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九七○年,公社和大队两级经济只占百分之二十二,一九七七年已上升为百分之六十四。集体经济壮大了,就有力量去帮助穷困的生产队发展生产。一九七七年,无锡全县社队两级支持穷队的资金达九百多万元,主要用于建设社队企业,武装和改造农业。
在单一经营粮食的情况下,要做到既增产又增收,是一件最使社队干部苦恼的事情。如今办起了社队企业,务工社员实行“劳动在厂,分配在队”的制度,日益增多的转队工资投入了分配。去年无锡县社员的分配收入中,亦工亦农的转队工资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使社员收入增加。有不少农副工业办得兴旺的社队,一个强劳力的收入,已相当于城市三级和四级工的收入水平。社员钱多了,存款也增加了。有一大批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办起了集体福利事业。
过去,无锡县每年都有一批农民外流京沪沿线。如今劳力外流现象已经基本绝迹,兴旺发达的集体经济,象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了他们。社员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要问无锡县农业的高速度是从哪里来的?追根溯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迸发出来的一百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
(农林部社队企业局调查组、本报记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