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7阅读
  • 0回复

看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05
第3版()
专栏:

看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
吴作人
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随着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友好往来,有着迅速的发展。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京剧艺术以及历史文物等等,曾受到法国人民的热情欢迎。这次法国的油画来我国展出,同样也受到了我国广大观众的热情欢迎。这八十六幅选自法国四十七所博物馆的珍贵艺术收藏品,无疑将会给中法两国人民的友谊增添新的光采。
法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史上占重要辉煌的一页。早在十四世纪就有以精密著称的古代袖珍风景画。到了十七世纪,出现了著名画家格罗德·洛兰,他带着浓厚的意大利风景的风味,描绘假想的法国的山水园林。与他同时的路易·勒南,则以同样的风格着意表现农民的生活面貌。十九世纪的法国绘画更有卓越成就,博收荷兰、英国和东方艺术之长,发展自己的传统,成为西方绘画的瑰丽篇章。当时,法国社会动荡,反映在艺术上,是不满足于过去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所虚构的表面甜美的学院主义艺术,要求来一次艺术革命,因此,在世界观、艺术观方面,都出现了革新与保守的斗争。在这个历史阶段所出现的为歌颂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些著名的历史画、风俗画和肖像画,虽然不属于这次展览的范围,但是,从这次展出的农村风景的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那种社会变革的反映。当时,如晴夜繁星般的众多的法国画家,鄙弃了波旁王朝以及第二帝国的腐朽统治,离开了都会,迁入农村和林区,面向着自古以来祖祖辈辈用双手所改造的自然,和在这个土地上耕耘而难得温饱的勤劳农民;也有一批画家奔赴西海岸的边陲,挥写那自然的辽廓,那碧波拍岸,那山林溪流,田野村舍,放牧捋乳,刈草伐木……。十九世纪法国风景画家都是以深厚的感情来挥写其时代的乡土风情的,所以我们在这些作品面前,会感到一种现实艺术的高度艺术感染力。
对于法国十九世纪擅于农村风景画的画家,如:库尔贝、柯罗、米叶、卢梭、莫奈、毕沙罗、西斯莱、梵高,以及果甘等,我国的观众是比较熟悉的,可是过去只能从印刷品上看到他们的大作,今天,竟有机会从他们的手迹来欣赏他们的艺术,更加感到亲切。从这些原作才能真正了解到画家的表现风格。他们的用色千变万化,用笔随机应变,就同音乐家一样,各有其独特的旋律;调子的明暗抑扬,冷暖对照,以中间调子的对比来丰富物象的浑厚深远。例如柯罗的作品,精妙地反映西欧海洋气候,湿润含烟的林间树下,用柔和的笔调写出银灰色的氛围。他的艺术造诣所以能够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诗的境界,是与他长期对自然的观察和他的勤劳以及风格上的演变分不开的。展出的《春天树下的小道》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在十九世纪法国画坛上和他同放异彩,但是别具风格的米叶,也是我国观众所熟知的画家。他是农民的儿子。他不适应巴黎这样冠盖云集,是非纷纭的大都市,长期住在农村。他在生活异常困苦的情况下,从不间断对绘画的探讨和实践。他深入农村,热爱农民,用朴实的艺术语言把当时农民的勤劳和疾苦表达得那样深刻动人。我们从他的《喂食》、《纺毛线的牧羊女》等作品中,就可看出他对农村劳动人民观察的精微和透彻,表明了他对当时法国动荡时期的社会的爱憎。
卢梭的《走下汝拉山的奶牛群》,描写的是牛群奔下山谷的情景。画家用深树丛托出天空,笔调爽利,颇有中国画大写意的气概,表现出牛群下山的腾动。画家在作品中跳出了自然景物的羁绊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意境和格调,使他成为巴比戎派的杰出的画家。
库尔贝是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他是巴黎公社的美术委员会主席。他写农民的有《筛麦的女农民》,写工人的有《打石子工》,此外还长于人体和风景静物画。这次展出的一幅《雪景》,在法国是前人所未画过的题材,充分体现出作者雄浑的气魄。在第二帝国内外交困的年代里,统治者想笼络收买已经获得国际盛誉的库尔贝,但遭到他断然的拒绝。巴黎公社失败后,库尔贝遭到政治上的迫害,下狱罚款,被迫流亡,最后逝世于瑞士。
这次展出的农村风景画大多数是巴比戎派杰出画家的作品。前面所提到的是以柯罗为元老的前辈画家,在这里还应注意到与他们同时代,但是在风格上属于学院派的青年女画家罗萨·彭纳。她画《尼维尔内的田间劳动》时才二十七岁。她十分严谨地刻画了耕牛犁地,可让人闻到新翻出来的土壤气息。
巴比戎派的后起之秀,如毕沙罗、西斯莱、莫奈、雷诺阿等,在作品里尽情地发挥自然中光和色的作用。他们追求瞬息万变的光与色。他们最常画的题材是光的变幻,水光的回照,表现出物体在这光与色的交响中,闪耀夺目。这就是以莫奈为首的著名的印象派。虽然他们都坚持莫奈的艺术见解,但又各自发挥,各具风格。尤其是雷诺阿的人物画,运用自然界光的奇趣,新开面目,有独到的成就。
在这次展览中,还有为了挣脱学院主义的束缚而走出室外作画,在当时被称为“外光派”画家的作品。在他们中间以巴斯天—勒巴日最为杰出。他的《干草》,描绘一位坐在干草上休息的农妇,神态十分劳累,她身旁的农夫则仰天而卧,人物的刻画极其深刻。从思想性来看,这幅画与莱昂·莱尔米特的《收割的报酬》,异曲同工。后者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受剥削的农民终朝劳动、酬报却不足温饱,显现着疲惫和不满的神态。
外光派的另一位画家罗尔的《农妇芒达·拉梅特里》,画的是一位结实有力的劳动妇女,提着奶桶直向观众走来。背景有奶牛、树荫、农舍,一切都通过由近而远的碧草坪联系成为浸润在大自然中的整体。
到十九世纪晚期,学院派实际上已成为历史上的名词,新兴画家各树一帜,在个性主义艺术道路上一往直前。我们从展览中看到梵高和果甘的作品。这两位时聚时散的画友,前者有爆发性的炽烈热情,后者有冰霜般静观的理智。果甘的风格几经转变。他长期沉醉于南太平洋诸岛屿风光,追求原始性直感的强有力的表现。展览会上的一幅《蓬·阿凡的洗衣妇》,是他独特风格定型之前的名作,启发了后来的点采派、野兽派,展出中安·德兰的《驳船》就是其代表作品。
中法两个民族是两个伟大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光辉的文化历史,在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相互辉耀。这次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油画来我国展出,中国广大观众以喜悦心情来欣赏这珍贵的艺术,这说明我们中法两国人民的深情厚谊。尤其我自己,今天又有机会看到四十多年前曾有机会看到过的一些名作,更感到无比亲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