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北极村”离北京更“近”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08
第4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北极村”离北京更“近”了
漠河——我们祖国最北部边疆上的一个小镇,被称为我国的“北极村”。这里有三个自然屯,座落在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里。
漠河冬季长达八个月,无霜期只有五六十天。五月,杜鹃花常常是迎着飞雪开放;八月,骄阳还在内地逞威,漠河的树叶却在霜花中开始泛黄了。居住这里的人们,历史上没有耕作的习惯,主要以采伐木材、狩猎、打鱼为生,解放初期,粮食都是靠国家从内地运去。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漠河发生了巨变,出现了一代新农民。三个自然屯组织了漠河农村人民公社,人们用鈌头唤醒了在森林里沉睡千万年的平川、沼泽地和草甸子。这个只有一千多口人的公社,开垦了一万八千多亩土地。虽然这里气候恶劣,但是社员们从不利中看到有利,充分利用了日照长的条件。漠河的夏天,清晨两点,太阳就从东方升起,直到晚上九点,它才下落。农历“夏至”前后,真正的黑夜只不过一个多小时。每年春天,社员们踏着未融尽的积雪开始春播,让庄稼最充分地接受阳光。他们自力更生发展农业机械,使农业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收获的粮食,除了自给外,每年向国家交售十几万斤。现在,农业生产已经成为这里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过去只有渔网、猎枪的漠河人民,如今有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多种农业机械,全公社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漠河交通状况的变化也是很大的。九年前,漠河还没有一条公路,报纸半年才来一次,人们去县城呼玛一趟,来回得步行一个月。一九六九年,这里修通了嫩(江)漠(河)公路,不久,横贯大兴安岭林区的嫩林铁路又延伸到她的身旁。《人民日报》四天后就送到了漠河。公路和铁路建成通车,使漠河迅速改变了面貌,她成了一座欣欣向荣的新城镇。这里先后建设起发电厂、机械制砖厂、农具厂等企业,出现了一代新的产业工人。厂房里马达轰鸣,火车汽笛欢叫,还有汽车的隆隆声响,组成了林海深处生气勃勃的动人乐章。整洁宽阔的街道两旁,樟子松苍翠挺拔,别具风格的尖顶房屋鳞次栉比,公社办公室、供销社、卫生院、邮电局都设立在这里。
入夜,漠河的电灯光与繁星辉映,广播喇叭送出了来自北京的声音。遇上公社电影队放电影,广场上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这一切,使居住在祖国最北疆的人们亲切地感到:“北极村”离祖国的心脏——北京更“近”了。
(新华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