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愤怒的阿巴拉契亚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10
第6版()
专栏:

愤怒的阿巴拉契亚山
刘宓庆
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和中西部十八万煤矿工人发动的大罢工结束了。这次英勇的大罢工坚持了一百一十天,是美国历史上煤矿工人斗争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全国规模的罢工。它显示了美国工人阶级坚强的战斗意志和力量。
阿巴拉契亚山斜贯美国东部,这个山区,蕴藏着丰富的烟煤和无烟煤,盛产石棉和大理石。古老的美洲印第安人深情地将阿巴拉契亚山脉唤作“希望的群山”。阿巴拉契亚反映着北美洲大地母亲赐给的希望,这种淳朴的希望与大西洋西岸不息的涛声交织着,回荡在从密西西比河到金色的加利福尼亚之间广阔的北美腹地上,激励着印第安人和美洲开拓者谱写了一首又一首美洲的田园交响诗。
可是,有多少的岁月,阿巴拉契亚却总是与贫穷和破产联系在一起,在美国劳动人民心中,阿巴拉契亚常常是与不幸的回忆联系在一起,成了语言中一个不祥的字眼。在美国作家的笔下,阿巴拉契亚,那“希望的群山”,变成了“忧郁的群山”。是的,在阿巴拉契亚山区,哪里有矿藏,哪里就有苦难;哪里有煤,哪里就有美国矿工的辛酸。在今天美国的矿工中流传着一句行话:“人血比煤还要厚”。时至今日,采煤仍然是“美国最危险的工业之一”,艰辛的劳动还在不断吞噬着矿工的健康。
依利诺斯州有位叫巴利·比尔德的矿工说:“当我跟妻子告别的时候,她常常担心我能不能活着回来”。在奥新纳,在西弗兰克福,在阿巴拉契亚山脉那些荒僻的矿区里,人们常常可以见到矿工遗下的孤儿。美国现代作家威廉·福克纳曾经凝望着阿巴拉契亚死寂的山谷写道:“那里是无边的贫苦。我只愿有生之年听到它迸发出一、两声催醒世人的呼号”。
福克纳死于一九六二年。他没有看到他离开人世后十六年间他的同胞所经历的变迁。阿巴拉契亚依然是苦难的象征,十几年来那里有三十万加入美国联合煤矿工人工会的工人被强行解雇,成了“工业自动化的牺牲品”。但是就在今天,从阿巴拉契亚那死寂的山谷里,迸发出了福克纳在世时没有听到过的愤怒的呼号!
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矿工走出了矿井,走出了煤田的底层,走出了千百个地下工作面。他们流着汗水、带着满身的煤尘,走出来了!整个阿巴拉契亚山区回响着千千万万矿工的呼号:“走出来,走出来,走出来!”矿工们汇集在费拉德菲亚,汇集在匹兹堡。他们的正义呼号,震动了大地。美国工人阶级挺起了如钢似铁的胸膛。
美国煤矿工人的这次大规模罢工,是美国工人阶级对自己力量的一次检阅。罢工工人提出了政治的和经济的广泛要求,从争取罢工权到提高工资、改善安全设施和保证医疗福利。经历了五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几次经济危机和侵越战争的历史教训,美国工人阶级的觉悟正在日益提高。在美国煤矿工业中,平均年龄为三十一岁的年青一代矿工正在成长。他们以英勇的战斗姿态,面对着被解雇的威胁,面对着反动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案的压力而毫无惧色,发出了“不屈服!”的怒吼。
美国煤矿工人的英勇斗争,震动了整个美国社会,赢得了各行各业劳动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在矿工们坚持战斗的艰难时刻,钢铁工人、汽车工人和建筑工人为矿工兄弟组织了强有力的声援活动,汽车工人为矿工和他们的家属捐集了几百万美元的生活费,有的驾着满载食物的汽车奔赴罢工现场。在肯塔基州中心市的罢工工人和家属濒临食品困难的时候,密苏里州的农民用卡车给他们运去了食物。美国许多食品商店和地方服务行业的职工也都纷纷向罢工工人伸出了支援之手。
在这个阶级斗争的重要时刻,具有光辉革命传统的伟大的美国劳动人民,发出了响彻北美洲的呼声:“我们是兄弟!”
这是美国工人阶级英勇战斗史中可纪念的一页。坚强的美国矿工,象巨人一样,屹立在阿巴拉契亚高地,身后是阿巴拉契亚山的瘴霾乌云,眼前是大西洋波涛汹涌的海面。巨人挺起了油页岩一样坚实的胸脯,黝黑的脸膛上是一双火一般的眼珠。当代美国矿工的不屈形象不禁使人想起美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中的许多英雄好汉。今天,整个美国都听到了发自阿巴拉契亚山震天动地的呼号:用斗争迎接胜利,用胜利迎接未来!(附图片)
在美国国民经济中,采煤至今仍然是一种最危险的行业。图为一名煤矿工人正在黑暗的坑道里,艰难费力地打坑柱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