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诋毁王翦 意在反军——评《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15
第3版()
专栏:

诋毁王翦 意在反军
——评《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李彬
正当“四人帮”刮起影射史学妖风之时,一九七四年三月《红旗》上抛出了《秦统一六国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这篇文章由姚文元授意,罗思鼎审阅、修改,再经姚文元批准刊出。文章谈的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却把棍子打在王翦身上。王翦是秦始皇手下的老将,为统一六国立下了不少战功。王翦和儒家沾不上边,更找不到一点搞复辟的影子,没有什么辫子可抓。然而“四人帮”一伙有办法,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这回他们连什么“批儒”、“反复辟”的旗号也不打了,别出心裁,不仅一笔勾销了王翦的功绩,而且给他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这篇文章,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以史注我”,也就是以歪曲历史来图解“四人帮”的观点。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姚文元亲自到《红旗》杂志编辑部布置写这篇文章。他居心叵测地说:“讲秦始皇,说打仗都归功于手下大将,要驳一下”,“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四人帮”在《红旗》的那个追随者,很懂得这个“现实意义”,强调要“突出法家路线作用”,“要归结为王翦没啥了不起的”,胡说什么“在正确路线下,将领不行也能打胜仗”。这篇文章就是根据“四人帮”的这个调子写的。
文章煞有介事地提出一个问题:“秦始皇能完成统一,就秦王朝本身来说,起决定作用的究竟是什么?是由于个别将领的能征善战呢,还是由于有一条符合历史发展的政治路线?”然后,就别有用心地来了一个假设,说什么“如果把秦统一六国的功绩都归于秦将王翦、王贲父子,认为与秦始皇无关,或以此来贬低秦始皇,那就从根本上违反了历史事实,否定了政治路线的决定作用”。
这个问题和假设,纯属子虚乌有,完全是根据姚文元所说的“讲秦始皇,说打仗都归功于手下大将,要驳一下”而捏造出来的。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二千多年来,虽然对秦始皇有褒的,有贬的,但是从来没有把秦始皇和王翦对立起来的。试问有谁把统一六国的功绩都归功于秦将王翦、王贲父子呢?没有。凡是肯定秦统一六国的功绩的,从来没有人把王翦父子凌驾于秦始皇之上。惯于搞阴谋的“四人帮”,虚构出这个矛盾,在古人之间搞分裂,不过是为了影古射今而已。
这里还设下了一个圈套:你要肯定王翦、王贲的功绩吗?那就是“贬低秦始皇”,就是“从根本上违反了历史事实”,就是“否定了政治路线的决定作用”。真是荒唐的逻辑!事实说明,从根本上违反了历史事实的,恰恰是“四人帮”一伙。王翦、王贲作为杰出的将领,按照秦始皇主持制定的战略部署,身经百战,先后率兵灭掉赵、魏、楚、燕、齐五国,为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立下了不少战功。因此,在肯定秦始皇的功绩的前提下,给王翦等以应有的历史地位,这正是尊重历史事实。如果说肯定前者就不能肯定后者,岂不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吗?显然,文章强调所谓秦始皇的政治路线的决定作用,只是一种手法,目的是要把矛头引到王翦身上,包藏着险恶的祸心。
文章的第二步,就是歪曲和篡改历史,抹煞王翦、王贲的功绩。什么千秋功罪,都是可以任凭他们胡说八道的。文章中说:“王翦、王贲父子等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打了几个胜仗,主要是因为秦始皇战略指挥的正确。”“但以王翦个人来说,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常胜将军’,他领兵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这样一来,王翦似乎就没有什么功绩可言了。这不正是“四人帮”一伙所说的“要归结为王翦没啥了不起的”“精神”的体现吗?不正是“在正确路线下,将领不行也能打胜仗”的胡言乱语的翻版吗?为了替谎言作伪证,文章居然举出了两个所谓“史实”。现在就让我们见识见识他们笔下的“史实”吧。
一个是秦楚之战。在文章里,一切功劳都是秦始皇的,主张“集中兵力”攻打楚国的是秦始皇,“以逸待劳”战胜楚国的也是秦始皇,王翦似乎只是一个木偶人。据作者说,这段“史实”来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好吧,那就打开原书看看吧。一看,就露馅了。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当秦始皇制订作战计划时,问青年将领李信:“吾欲攻取荆(楚),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说:“不过用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否定了王翦的主张,而采用了李信的意见:“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李信等开始打了胜仗,但不久就败下阵来,“荆兵日进而西”,形势非常紧迫。在这种情况下,秦始皇认识到了王翦的主张的正确,亲自到王翦老家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于是,请王翦出来,并接受王翦的主张,使其将兵六十万去打楚国。接着,书中又记述了王翦亲抚士卒,养精蓄锐,以逸待劳,转败为胜,结果灭掉了楚国。把文章中所说的和《史记》中的记载两相对照,“四人帮”一伙篡改历史的卑劣行径就昭然若揭了。
文章举出的又一个“史实”是秦赵之战,目的是用来说明王翦也打过败仗。他们说:“公元前二二九年,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李牧数破走秦军。’当时王翦受挫,一年内没有多大进展。后来,由于秦始皇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一方面从内部分化瓦解敌方,一方面大举进军,猛烈攻击,才取得了平赵战争的胜利。”据文章的作者说,这段“史实”来自《战国策·赵策四》。然而,打开原书一看,原来从内部分化瓦解赵军的是王翦;大举进军,猛烈攻击,取得了平赵战争胜利的还是王翦。文章妄图一手遮天,张冠李戴,不过是又一次暴露了“四人帮”篡改历史的丑恶嘴脸。
文章并没有到此止步。它在抹煞了王翦的功绩之后,笔锋一转,又给王翦扣上了一串莫须有的罪名,以突出“四人帮”一伙所说的“现实意义”。文章胡说什么“王翦没有自知之明,往往居功自傲,甚至要挟秦始皇”。继而就给王翦罗织了三条罪状:一是“谢病老归”;二是“推辞不干”;三是“讨价还价”。总之,以功臣自居,要挟秦始皇,简直罪不容诛了!然而,这些都是诬陷之词。请看第一条“谢病老归”的罪状是怎么一回事吧。秦讨论伐楚时,王翦的正确主张没有被采纳,秦始皇已派李信代他为将,在这种情况下,王翦才“谢病老归”的。第二条罪状说:秦始皇要王翦带六十万大军击楚,他“推辞不干”,这完全是歪曲史实。当李信被楚军打败,秦始皇亲自到王翦家里请王翦时,王翦重申了“非六十万人不可”的正确主张,一旦秦始皇接受了这一正确主张,他就毫不犹豫地带兵出征了。至于第三条罪状,文章说:王翦出征时,“又向秦始皇‘请美田宅园池甚众’。秦始皇好言抚慰他,他却不听,……大军已经出发,他还三番五次地讨价还价。王翦以功臣自居要挟秦始皇达到了这样严重的程度,当时就有人不满地对他说:‘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秦始皇并没有迁就王翦这种刚负重任就多‘请田宅’的无理要求,只付之一笑。”这一条罪状,说得活灵活现,其实是诬陷。王翦为什么在临出征时向秦始皇“请美田宅园池甚众”?这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是写得一清二楚的。书中写道:“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jù聚,骄傲、自负)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这正表现了封建社会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当时,秦始皇把秦国所有兵力交给了王翦,王翦是深怕秦始皇对他产生怀疑的。在这种情况下,王翦的“多请田宅”,是为了向秦始皇表明心迹,愿永远做秦朝的忠臣立功受赏而无他志,也可以堵塞旁人进谗离间之隙。这一切,既非“没有自知之明”,也不是什么“居功自傲”,更说不上“要挟秦始皇”。“四人帮”对于王翦的栽赃诬陷,在历史事实面前,是不值一驳的。
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四人帮”的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是什么卑劣手段都使得出来的。当然,这不是对二千多年前的王翦过不去,而是出于他们的反革命的政治需要。“四人帮”凭着多年的反革命经验,深知要篡党夺权,就得搞垮无产阶级专政的坚强柱石解放军。而我军的一批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是他们反军乱军篡军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此,他们拚命攻击诬蔑我军将帅是“带着入股分红的思想参加革命,居功自傲,躺倒不干”,鼓吹揪“戴红五星、红领章的军内走资派”。这篇文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四人帮”的旨意炮制出来的。他们指桑骂槐,在历史亡灵身上发泄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仇恨,攻击我军的领导干部,这正是“四人帮”的反革命政治纲领的体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