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是怎样驱散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15
第3版()
专栏:

“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是怎样驱散的
李道桴 郑明焕
长期以来,在“中国贫油论”的影响下,中外不少地质学家对我国石油资源远景抱着悲观的看法。他们囿于唯海相生油和陆相贫油的陈腐地质理论,认为我国中、新生代没有海相地层;古生代沉积又是通常不含石油的那种类型;更兼地层折皱剧烈,火成岩活动频繁,在他们看来,东北“能有石油那是非常可疑的”,华东“找到石油那简直是意外”,西南“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看样子要超过一个不重要的油田也是不可能的”。有人竟武断地认为,“中国境内似无发现大规模油田之希望,即以小规模之油田而论,其有希望之地带亦不甚多”,“中国永远也不能生产大量的石油”。建国初期,这些陈腐的理论和荒谬的论调,严重地阻碍我国石油地质工作的开展,不破除这种精神枷锁,就不能高速度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
以李四光同志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工作者,积极进行石油地质理论的研究工作,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指导下,运用地质力学的原理,总结了世界找油的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提出了新的见解。李四光明确指出:“找油的关键不在于‘海相’‘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条件,在于对构造规律的正确认识”。他概括有利的生油条件是:(1)要有比较广阔的低洼地区,曾长期为浅海或面积较大的湖水所淹没;(2)这些低洼地区的周围,曾经有大量的生物繁殖,同时,在水中也要有极大量的微生物繁殖;(3)要有适当的气候,为大量生物滋生创造条件;(4)要有陆地上经常输入大量的泥、沙到浅海或大湖里去,迅速把陆上输送来的大量有机物质和水中繁殖速度极大、死亡极快的微生物埋藏起来,不让他们腐烂成为气体向空中扩散而消失。只要具备了这些条件,不管是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不管是海相、陆相,都可以形成石油。不过这样形成的石油是分散地混杂在泥、沙之中,是没有工业价值的,又必须经过一个天然的程序——地壳运动,把那些分散的点点滴滴的石油集中起来,形成储油构造,才有工业价值。因此,他提出先找生油区,后找油田,在油区确定之后,找油的主要矛盾是找储油构造。李四光在理论上的创见,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中国绝不是一个贫油的国家,从东海到塔里木盆地,从南海到松辽平原,在我国辽阔的疆域之内,有蕴藏石油的良好地质条件。一九五四年二月,他在一个报告中,全面地分析了我国的找油远景区,特别提出对华北、松辽平原开展战略侦察的建议。他说:“新华夏系的构造带,包括太平洋一系列岛屿在内,其主要凹陷带,对储存石油具有比较好的条件。东北平原,通过渤海湾、华北平原,往南两湖地区,可做工作。先从新华夏系的两边摸起,同时在覆盖地区着手摸底,物探、钻探都可以上,看来是有重要意义的”。嗣后他又多次向中央提出找油的建议,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的赞许和支持。周总理说:“地质部长很乐观,他对我们说,地下储藏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工作。”
一九五五年,在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石油普查工作。根据李四光同志的意见,在西北、西南、华北地区开展石油普查的同时,对松辽平原也进行了战略侦察。通过广大职工的艰苦奋斗,于一九五八年四月十七日在吉林省前郭旗一个钻井中首次发现油沙,并在盆地中部发现一个巨大的“长垣”构造。一九五九年国庆前夕,石油部在松基三井,地质部在扶二十七井,先后获得工业油流,在我国东部找油终于取得了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仅用四年时间就发现了大庆油田。李四光的科学预见得到了证实。
一个理论上的新发现,一旦被实践所证实,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重大突破。根据李四光同志的地质理论看来,松辽平原并不是孤立的,它是新华夏系沉降带内的一部分。新华夏系三个沉降带(第一带:鄂霍次克海、日本海、东海、南海;第二带:松辽平原、渤海、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直至北部湾;第三带:呼伦贝尔—巴音和硕盆地、陕甘宁盆地、四川盆地)都是在中、新生代发展起来的,是三个巨大的含油远景区。大庆油田的发现,更加增强了在华北平原、江汉平原以及新华夏系沉降带其它地区找油的信心。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普查队伍挥师南下,越过阴山东西向构造带,跨过“门坎”,沿着新华夏系沉降带,转战下辽河、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地,接二连三取得重大战果。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相继发现,迎来了我国石油工业的高速度发展,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破产,再一次证实了李四光理论的正确。
我国另外一个地区,由于一开始没有接受李四光同志正确理论的指导,走了一些弯路,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训,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说明科学理论对实践指导的重要作用。
这个地区,解放前帝国主义找油失败了,国民党找油也失败了。因此,我国有的地质工作者就认为,这个盆地内的地层,“三叠纪至白垩纪均为陆成,故油田之价值,似不待钻探已可决定”。解放后我们又在这儿找油,普查队最初根据某外国找油的理论,去盆地的西缘找油,用了三年时间,没有找到油田。后又根据外国专家找油的建议,转移到盆地的北部,又工作了三年,还是没有找到油田。一九六○年,又生搬硬套某油田的经验,进入盆地的东部和中部,这本来是个有希望的地方,但由于指导思想不对头,经过一段工作,仍然没有找到油田。一九六三年,接受另一找油的理论,这支队伍又被拉到盆地的南部。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绕这个盆地转了一个大圈,历时十四个年头,做了很多的工作,付出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少地质资料,但是,没有为国家找到一个油田。有人说:“这个盆地基底太稳,地层太平,岩性太密,物性太差”,认为找油没有希望,主张撤离盆地到外面去找“出路”。
在此情况下,一九六八年年底,普查队派了四位代表去请教李四光同志。李四光认为这个盆地属于新华夏系沉降带的一个段落,石油肯定是有的,不能否定这个地区。他要他们回到盆地中间去,那里还有文章可做。其实,在一九五五年、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三年,李四光就多次提过这样的建议,不过那时人们迷信某外国的“先进理论”,对土生土长的地质力学理论,不大相信,没有引起重视。这次不同了,经过现实的经验教训,这支队伍重新“打回老家去”。李四光的指示,坚定了人们的信心,他们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从构造入手,选择突破点,只用了二年时间,就发现一个重要的油田。
我国石油普查工作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充分说明,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单纯从外国输入新思想、新概念、新理论是不够的。要吸收一切外国的先进科学理论成果,但同时又要敢于打破那些陈腐的理论束缚,结合本国的实际,形成我们自己的科学理论。否则,我们就只能永远跟在人家后面爬行。如果我国地质工作者不打破陈腐的地质理论,相信“陆相贫油论”,囿于什么“山前凹陷”、“地台边缘凹陷”找油的理论,那么,在五十年代,我国的石油普查工作,就不会有打破局促西北一隅,把力量转移到东部来的胆略;在发现大庆之后,也不可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势如破竹地展开战略部署。大庆、大港、胜利等重要油田,也许至今还不能发现,因为这些油田,既不在海相地层之中,也不在所谓的“山前凹陷”、“地台边缘凹陷”之中。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努力发展我国自己的科学理论,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