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阅读
  • 0回复

中共辉县罗口村支部解决了春耕中的两个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20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中共辉县罗口村支部解决了春耕中的两个问题
王昌隆
平原省辉县罗口村是老区,有一四七户人家。支部党员有二十三人。去年冬天,支部领导副业生产曾获得不少成绩。
今年春短,春耕要早动手。支部提出:“一年之计在于春”。动手晚了,全年增产就要受大影响。支部在旧历年前,就研究了过了年首先应该干什么并做出决议,通过人代会的讨论修改,成为全村群众所赞成的计划和决议。过年团拜时,由人代会宣布了全村的生产计划和决议,并做了生产动员。
人代会的计划和决议,有两个:一、为了春耕,全村必须准备足够的燃料,以防备正在春耕时没啥烧。二、为了保证麦季增产,必须锄麦上追粪。并需及早动手。
支部发出了党员带头保证实现人代会决议的号召,并决定郝桃山同志,领导全村群众到陵川担炭。但是从罗口到陵川去担炭一天中回不来,路上要住店,食宿盘费大,大家都不肯去。支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积极的想办法,帮助和组织本村的铁匠到双脑村去按铁炉,一面修理农具赚钱,一面给本村出外担炭的人解决店房住宿问题。这样隔栈转运,两头在一天内都可打个来回,且又路近担的多。大家盘算一下觉得这样做很合得来,都高兴地到陵川去担炭了。过了正月初五,郝桃山带领三十一人担了两回,费四天工夫,担回炭六、二三七斤,每人平均二百余斤,只做饭烧可烧至五月底。妇女们高兴的说:“大家上了地,不愁没啥烧。”
男人去担炭,锄麦谁来干?支部研究的结果是:“必须教育与组织青壮年妇女下地劳动”。同时,也可为妇女全年参加农业主要劳动打下基础。因此决定由白凤英同志(妇女会主席、劳动英雄)与郭保明同志(农会主席)带领和组织妇女锄麦。开始组织起来到地里锄麦的妇女,有三十一个,东倒西歪的谁也不会锄。郭保明、白凤英两同志就积极想办法并耐心地教大家学锄地。郭保明想出:用牲口套上耠在前边按垅背,耠松土,使妇女们锄着省劲些。白凤英在前边锄,让大家后边看着。她一边锄,一边教大家:“右手在前气力大,下腰弓肩锄的深,蹬稳脚步不踏地,一人一行拉开些距离”。她还不时把锄放下,捉住不会锄的妇女的手和腿,指着手要捉那里,脚要踏到那里。这样在郭、白的组织领导下,又逐渐组织起三十个妇女锄麦。全村六天锄完八百亩(有男人参加,但主要是妇女),未锄的只有一百五十亩。由于组织了妇女参加锄麦,使全村锄麦提前完成。以前看不起妇女上地的人,也说:“妇女组织起来,就是不简单!”而学会锄地的妇女,也和以前不一样了!她们从地里回来后,谈论的问题,已不是什么张家长、李家短,而是和男人们站在一块儿,讨论着如何才能把地锄好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