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饱蘸心血写新篇——身体瘫痪的王树梁同志是怎样写作《山林支队》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18
第3版()
专栏:

饱蘸心血写新篇
——身体瘫痪的王树梁同志是怎样写作《山林支队》的
北京部队某部 世超 军苗 来钊
长篇小说《山林支队》出版后,许多读者看了小说和“写在前面”的话之后,都说小说感人,而作者王树梁本身的事迹更感人。
王树梁是北京部队后勤部身体瘫痪的老干部。他在一九三九年参加八路军,多次立功受奖。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他积劳成疾,一九六五年住院治疗,医生为他打开八节脊椎骨作探查手术,发现星状胶质细胞瘤布满脊髓膜内。从此他下肢瘫痪,卧病在床。当知道患的是不治之症时,王树梁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他想起了战争年代在战场上同敌人浴血战斗的情景,想起了在党的培养教育下自己成长的历程,想起了自己得病和残废后领导和同志的关心照顾,反复自问:“难道我从此离开火热的战斗生活,在病床上消磨岁月吗?”开始,他用心教育孩子,同孩子们一起背诵毛主席诗词,学习毛主席著作,给他们讲战争年代的故事。后来,他发现林彪和“四人帮”恶毒诽谤和陷害敬爱的周总理、朱委员长,以及贺龙、陈毅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心头总是不能平静。一种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如同一团熊熊烈火在王树梁胸中燃烧着,他好象过去在战场上听到冲锋号一样,迫不及待地要投入这场捍卫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战斗。他下决心写一部反映人民战争的小说,歌颂我党我军光荣传统,教育青年一代牢记今天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就在林彪、“四人帮”残酷迫害贺龙同志时,他满含悲愤,以贺龙同志率领八路军一二○师在晋绥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这段历史为背景,着手创作《山林支队》。小说初稿完成后在征求意见时,有的同志劝他把晋西北改成华北某地,以避所谓为贺龙同志“树碑立传”之嫌,他没有理会。还有的同志向他提出用所谓“三突出”的创作原则进行修改,他也没有接受。他觉得应该按照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所教导的去做。他说:“我不能违心地歪曲历史。”随后,他重新构思,又写成九十五万字的第二稿,送给北京人民出版社。
一九七六年一月到十月,王树梁在出版社的具体帮助下,这部小说准备最后修改定稿。在这期间,“四人帮”大搞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疯狂推行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大肆鼓吹写所谓“与走资派斗争”的作品。面对妖风魔雾,王树梁在医院病床上,在防震棚里,坚定不移地塑造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八路军连长的高大形象,描绘英雄的晋绥军民可歌可泣的斗争情景,用实际行动反击“四人帮”的反革命阴谋。
写一部长篇小说,对王树梁来说,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他在战争年代虽然当过作战参谋,写过电报、战报和作战计划,但从未搞过文学创作,何况他又是个瘫痪病人。但是他以八路军战士攻碉堡的战斗精神,努力攻克创作过程中的许多困难。他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许多军事著作,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今中外一百多部小说,仔细琢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象《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名著,他从头至尾看了一遍又一遍,从中吸取教益。
王树梁虽然经历多次战斗,但这是几十年前的事,虽能想起一些战斗的情景,可很多细节已经模糊不清了。再说一个人的经历也是有限的。他又不能象健康人那样进行广泛的调查采访。为了帮助自己回忆,他先后阅读了三十多本反映我军战斗历程的书籍。每当老首长、老战友和亲戚朋友来探访时,他就利用聊天的机会有意识地调查核实材料。一次,他的一位作医务工作的老战友来看他,谈着谈着他便问起了“一个人肠子出来后,还能不能坚持战斗”的问题。当听到这位医生说能时,他高兴地一拍床帮,自言自语地说:“好!这就对了。”这位战友听了奇怪,忙问:“你问这个干什么?”王树梁说:“我想核对一下材料。”为了弄清日本侵略军基层编制,他多次请老首长介绍,找在敌后武工队工作过的同志交谈,最后又通过情报部门进行核对。为了搞清伙食尾子问题,往少里说,他也问过五个人。就这样,王树梁象蜜蜂采蜜一样,经过两年多的辛勤工作,获得了大量素材。
文学创作是艰巨的劳动。身患重病的王树梁,每天饭前饭后靠护士帮助坐起来,在胸前架块木板从事写作。由于肠功能不好和长期卧床带来的严重便秘,他每隔一天就要灌肠一次。为了避免感染肾脏,医生替他作了膀胱造瘘(即在小腹部开个口,用橡胶管插到膀胱里),每天还要换药、冲洗。他那只经常麻木、冷热不分的右手,翻书直打颤,握笔沉甸甸,写起字来简直是用胳臂带动的。由于拿笔过于用力,中指上不到一个月就磨出一个蚕豆大的硬茧。写字时间稍长,就累得手疼臂酸。实在坚持不住了,他就双手抓住床架上的医疗单杠活动几下,再接着写。由于白天用脑过度,晚上经常失眠,而且不可能象健康人那样随意翻身侧卧,只能一个姿势躺着。王树梁臀部出现了褥疮,医生要求他绝对卧床。为了这事他几夜没有睡好觉:是暂时中断,还是坚持写下去?这时他随手拿起一本写成的稿子,又习惯地凝神细想起来。小说里的英雄们一个个出现在眼前。此时此刻,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瘫痪病人,好象自己就是山林支队的一员,他决心向小说里的英雄学习,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不能坐着写,他就躺在床上写。就这样,他硬是躺着写了一个月,修改出了第八章。在极大的痛苦面前,王树梁从没有减弱革命的激情和创作欲望。最使他担心的是脊髓内的瘤子尚未取出,病情随时可能恶化,影响他完成创作的战斗任务。为了增强体质,他一天两次摇车外出锻炼,不管刮风下雪,从不间断。为了使小说早日完成,多年来,他没有睡过一个午觉,没有休息过一个假日和星期天,一直是在拚命地争时间,抢时间。在抗震斗争最紧张的时刻,王树梁的写作也一直没间断。那时他住在一个不到二米高的简易防震棚里,火一般的三伏天,把防震棚烤得象蒸笼。由于晚上没灯,王树梁的写作只好在白天进行。加上他身体虚胖,写一会身上就湿漉漉的,汗珠不时地滴在稿纸上,臂上的汗水顺着胳膊在小桌上留下道道汗迹,垫在靠背上的几层单子湿透了,铺在床上的褥子也湿了,王树梁全然不顾。他爱人心疼地一边替他擦汗一边劝他休息,他却说:“我得争取时间快点完成。”过去,当他的病情严重的时候,有的医生曾说过象他这样的病顶多再活两年。他就是为了使创作不致半途而废,才这样用生命同时间赛跑的。
五年多来,王树梁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饱蘸着心血和汗水,一字字,一句句,一行行,一页页地完成了小说的第一稿、第二稿、修改稿,共二百多万字,最后定稿为八十七万字的长篇小说。
王树梁说:“一个共产党员,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离开了战斗,他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山林支队》送到出版社后,王树梁又写了三十多万字的小说《千山万壑》,以及五万字的有关敌后抗大学员艰苦奋斗的故事。此外,他还为下一步创作反映解放战争生活的小说积累了二十万字的素材。
护士很关心他的健康,对他说:“你比健康人上班还忙哩!”王树梁回答道:“我是在和病魔抢时间,在这有限的生命里,争取为党多做一点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