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南龙贵大队去年是怎样实现粮棉双飞跃的? 批“四害”分是非 落实棉花生产政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19
第1版()
专栏:

南龙贵大队去年是怎样实现粮棉双飞跃的?
批“四害”分是非 落实棉花生产政策
最近,在河北省召开的棉花会议上,获鹿县南龙贵大队介绍了他们粮、棉双丰收的经验。
南龙贵位于获鹿县东南,与石家庄地区的一些肥沃良田相比较,这里的土质条件差多了。去年,这个大队一千九百多亩粮田平均亩产粮食一千二百多斤,比上年每亩增产四十四斤;八百四十亩棉田平均亩产棉花一百斤,比上年每亩增产六十二斤。向国家交售粮棉也有很大增加,社员平均收入一百三十元,比上年增加十八元。创造了粮棉产量、向国家贡献、集体储备、社员生活水平四个历史最高水平。特别可贵的是他们在一九七六年棉花产量下降到平均亩产三十八斤的基础上,一举突破了百斤大关,实现粮棉双飞跃。这个飞跃是怎么实现的呢?
一九七六年底,在打倒“四人帮”后的第一个年终,党支部总结全年工作,社员们针对棉花减产的严重事实,理直气壮地提出质问:我们还要棉花不?为什么抓了粮食,丢了棉花?
党支部书记段凤云同党支部几位副书记一商量,决定把贫下中农的质问交给干部、社员去讨论。大家先摆出了这样的事实:一九七三年,夺得了粮棉产量历史最高水平,棉花平均亩产八十二斤;一九七六年,粮食产量有增加,棉花产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由于棉花减产,全大队少向国家交售皮棉三万多斤,油脂八千八百斤,仅这两项就减少收入四万多元。虽然这一年副业收入四万元补了亏空,可是,棉花和油脂这些国家建设、人民生活需要的物资却减少了!
有人提出了种棉成本高、不合算的问题。大家继续摆事实:搞棉花生产确实是费工,用农药多。可是细一算,搞粮食生产,种三茬,用肥用工也不少,算来算去,扣除成本以后,还是种棉花得到的收入多。大家认为:经济帐是要算的,但有个怎么算的问题。如果把国家计划放到一边,只顾自己合算不合算,那么种烟叶、种大葱比种别的更合算,能这样算吗!
抓粮丢棉的病根在哪里?根子还在“四人帮”。
“四害”横行时,形而上学猖獗,把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搞乱了,形成“粮食增产扛红旗,棉花丰产没人提”,把棉花当成了“后娘的孩子”。棉花管理很费工,可一提搞定额管理,搞责任制,有人就说什么这是“复辟”,是“资产阶级的管、卡、压”。棉花在生长期的变化很大,不让搞定额管理,没有责任制,那还不是长啥样就是啥样,不减产那才是怪事!分清了是非,党支部及时落实了一系列棉花生产政策:恢复定额管理,各队的棉田由植棉组管起来,全大队共组织了十八个植棉组,请回有多年生产经验的六位老队长;在口粮分配上,党支部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后,决定实行按粮棉产量统一计算决定口粮标准,用党的政策促进粮棉一齐上;大力表彰先进,坚持以精神鼓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原则,对为粮棉双飞跃做出贡献的生产队干部和社员,发红旗,发奖状;过去,没有人敢讲技术,去年在棉花播种前,大队把六十五名植棉能手请到一起,讲技术、交流经验,遇到疑难问题还派专人到河南七里营公社棉花研究所求教;党支部组成了由书记挂帅的棉花领导小组,尊重植棉组的权力,支持他们的工作。
在南龙贵,干部、社员讲求实际,敢于坚持正确的意见。凡是对发展集体生产有利的事情,他们不辞辛苦,不怕担风险,坚持一定办好。一九七六年南龙贵大队培育和繁殖了五千多斤优种棉子,坚持自己轧子棉,保证去年种上四百多亩双抗优种,对夺得大面积棉田丰收起了重要作用。当粮棉管理发生争水、争肥、争劳力的矛盾时,他们做到了统筹安排,相互兼顾。一手抓粮,一手抓棉,又要办好工副业,劳力的确是紧张。党支部一方面抓紧实现农机化,把工副业的收入用于各队添置机械。一方面安排好群众生活。大队办起育红班,设置缝纫组,减少社员的后顾之忧。
(原载《河北日报》,本报有删节)(附图片)
山西省阳城县城关公社南关大队积极开展科学种田活动。图为社员们在进行棉花冷床育苗。
本报通讯员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