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老舍剧作选》再版后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21
第3版()
专栏:

《老舍剧作选》再版后记
胡絜青
老舍开始练习写剧本是抗日时期的事。他本来是个写小说的作家,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尝试写剧本和通俗文艺作品。他觉得:话剧以及相声、鼓词、快板都能够直接和广大观众见面,更便于宣传抗日救国。那时他一气写了七个剧本。他自己认为剧本写得并不高明,但是目的很明确,用意是好的。人们在这些剧本的字里行间看见了作者的一颗热爱祖国的赤诚的心。
解放后的十几年,是老舍写剧本的第二个主要时期,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六年他前后共写了二十三个剧本,其中多幕话剧十五个,独幕剧一个,多幕歌剧两个,曲剧一个,改编京剧四个。这些创作绝大多数都在舞台上演出过。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这次选入的《龙须沟》、《茶馆》、《女店员》和《全家福》。这样一个小小的统计或许有助于说明解放后老舍创作热情的高涨和旺盛。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了他极大的鼓舞和启发,叫他欲罢不能,非写不可。十多年间,他总是兴高采烈地不断地劳动。新社会各方面丰富多彩、取之不竭的写作资料,使老舍得到了新的艺术生命,使他成为一个焕发了革命青春的多产老作家。
老舍对自己的作品一向不作高的评价,但是他觉得自己有一个优点,就是勤快。写不好,就需要多练、多改、多征求意见,不怕麻烦。最近,我在整理老舍手稿时发现:仅仅一部《春华秋实》话剧的手稿就有五十万字之多,相当十部话剧的字数!事实上,《春华秋实》也确实是改过十次,而且是从头到尾地重写过十次。七、八个月之内写十遍,平均二十几天写一遍,这是何等巨大的劳动啊。我想,这个例子足以说明老舍对创作的严肃认真和刻苦钻研。
老舍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他起得很早,吃过早饭就开始写作。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有这个习惯,因此,上午尽量不来找他。下午开会或者参加社会活动。晚上如果在家就又伏案工作。他从来不知道休息星期日和节日。他给自己制订了一条规矩,就是每天都要动笔,而且每天要写足一定的数量。老舍就这样在解放后十几年如一日,夜以继日地创作,力图把一些重大的政治运动用话剧的形式及时地表现在舞台上,歌颂党的伟大,歌颂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和胜利,激励人们鼓足干劲,克服困难,去争取新的胜利。
老舍生前,由于他的鲜明的政治立场也经常遭到敌视新社会的人的咒骂,这使老舍很自豪。他曾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讲台上大声地说过:“我本是个无党派的人。可是,今天我有了派。什么派呢?‘歌德派’。”他把自己称为歌颂共产党的功德的“歌德派”,把自己的作品叫做“遵命文学”。事实上,他的一些剧本的确是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引的方向,遵照敬爱的周总理的点题而创作的。解放后许多重大的政治题材本来是老舍并不太熟悉的,但是他觉得既然是党的需要,就应该写,边学边写。老舍结识了许多工农兵新朋友,他向这些新朋友学习,他向导演和演员们学习,请大家提意见。他按照敬爱的周总理亲自向他宣讲的政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自己的稿子。直到一九六六年春天他还不顾年近七十的高龄和多病的身体状况,到北京市郊区人民公社的生产大队去住了几个月,体验生活,创作了一部直接歌颂毛泽东思想的多幕话剧。
敬爱的周总理一贯高度重视话剧的战斗作用,他象不知疲倦的辛勤园丁,对我国革命话剧事业的发展给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老舍生前有幸多次在自己的话剧创作中领受过周总理的这种亲切关怀和教诲。我觉得,现在出版的这本《老舍剧作选》,或许可以算是对周总理精心栽培话剧事业的一个小小的纪念。因为,所选入的《龙须沟》等剧本的演出,周总理不仅都一一看过,而且不止一次作过重要指示,给了老舍以极大的鼓励和帮助。
我同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同志的建议,这次再版《老舍剧作选》时,在原有的四个剧本之外,把话剧《神拳》也收进这个集子。这是因为《神拳》和老舍的身世有密切的关系。他的父亲是被八国联军杀死的。他的童年是在穷困中度过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在他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这是后来他对党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有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这个后记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不平静。这本选集是老舍去世后出版的他的第一部著作。幸亏英明领袖华主席继承毛主席的遗志,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打倒了万恶的“四人帮”,批倒了“文艺黑线专政”论,今天才有机会使老舍这个剧作选集重见天日,重新和广大读者见面。我打心眼里感激华主席,感激党!老舍如果还健在的话,他一定会为今天的大好形势而狂喜,他一定会象当年欢呼解放翻身那样,斗志昂扬地提笔上阵,以他独特的幽默和辛辣的手法去揭露“四人帮”的滔天罪行,更以他独特的风格和满腔热情去描写今天祖国大地上的这场翻天覆地的伟大革命变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