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世界屋脊”上的农业高速度——西藏国营林周农场记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4-27
第3版()
专栏:

“世界屋脊”上的农业高速度
——西藏国营林周农场记事
西藏国营林周农场,连续七年在“世界屋脊”上创造农业发展的高速度,每年粮食产量递增百分之十七。一九七七年生产粮食二千一百万斤,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达到总产的百分之六十三,上缴利润一百四十万元。
林周农场位于拉萨以北一百多公里的澎波河上游。全场有粮田六万亩,油菜、苜蓿、饲草地近二万亩,牲畜八万多头(只),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林副综合经营的国营农场。这里是高寒山区,耕地都分布在海拔四千米到四千二百六十米的地带。正常年景,无霜期只有一百天。土层贫瘠,卵石遍地,坡度大,缺少灌溉设施。一九七○年,粮食每亩单产才一百二十斤,总产七百多万斤。
在自然条件这样差的情况下,林周农场七年连续实现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主要是在生产上采取了几项根本措施。
大面积种植冬小麦。西藏的传统粮食作物,是一年一熟的春青稞,产量低。林周农场一九六六年建场时,就开始试种冬小麦肥麦,产量比春青稞高出三分之一左右。但是,肥麦要求大水、大肥,生长期长达三百五六十天,基本上是秋种秋收,一直很难大面积推广。一九七○年以来,全场干部和群众经过多次试验,逐步总结出一套种植肥麦的经验。一九七一年全场总共才种冬小麦二千多亩,一九七七年就扩大到四万五千多亩,占整个粮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平均单产达到四百五十斤以上。
大搞水利建设,从根本上改变农田灌溉条件。过去,林周农场一年能灌两三次的保灌田不到百分之二十,还处在“靠天种田”、“望天收”的状态。为解决缺水的矛盾,他们在澎波河上游及其支沟里,修了大小六个水库,使保灌面积达到三万余亩。一九七五年,水利大见成效,全场粮食总产猛增百分之二十七。
加快步伐,努力实现农业机械化。林周农场原来只有拖拉机一二十台。近七年来,全场共增添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它农业机械四十余台,基本上实现了耕、耙、播、脱粒的机械化,使耕作水平显著提高,也解放了大批劳动力。现在,每年能抽出近三分之一的农业工人组成专业队,常年从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林周农场能在生产条件上来一个根本的变革,关键在于农场有一个能够坚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坚持大寨精神的领导班子。
过去,在刘少奇、林彪、特别是“四人帮”修正主义路线的影响下,农场领导班子中,保守思想重,畏难情绪大,有的人甚至想离场离藏,软散懒三种现象都有。在这种情况下,阶级敌人嚣张,资本主义泛滥,职工队伍的思想也不安定。那时,生产上不去,每年伸手向国家要粮要钱,亏损最多的一年达到一百四十六万元。
一九七○年底,林周农场整顿了领导班子,由一九五一年进藏的老战士担负了农场的领导工作。这些干部怀着对西藏人民的深厚感情,决心为改变西藏落后面貌、开发祖国这个大宝库尽最大的努力。他们说,开发西藏要靠西藏自己的力量,总不能千里迢迢地从内地运粮食来开发西藏啊!他们迈开双脚勘察了林周的高山深沟,作出了发展规划,提出“苦战三五年,誓把林周山河重安排”的战斗口号。
正当林周开始迈开大步的时候,“四人帮”的帽子、棍子一齐压来。有人攻击林周“搞唯生产力论”,胡说什么林周“大干快上是高速度走向资本主义”。阶级敌人造谣说:“汉人想吃白面才种冬小麦”,妄想挑拨藏汉职工的关系。农场党委顶住了这些压力,坚持走大寨的道路,组成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深入基层,放手发动群众,打击阶级敌人,狠批资本主义,同时进行农业生产的根本变革。
农场党委成员身体力行,带领群众大干苦干。林周虎头山水库,可蓄水一千二百万立方米,是目前西藏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量很大。在艰苦奋战修建水库的二十个月里,农场党委书记、场长一直住在工地、吃在工地,冒着零下一二十度的严寒,和群众一起背石、垒堤、筑坝,终于建成了这座大水库。
林周农场职工就是这样大步走过了农业高速度发展的七年,现在又在“世界屋脊”上创农业生产的更高速度。 本报记者 杨延礼 张怀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