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阅读
  • 0回复

马可·波罗及其《东方见闻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5-01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马可·波罗及其《东方见闻录》
郭圣铭
一谈到历史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交流,人们总要想起十三世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他的《东方见闻录》。
马可·波罗出身于意大利威尼斯城邦的商人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窦·波罗,都是威尼斯的巨商,第一次来中国时,曾受到元世祖大汗忽必烈(成吉思汗之孙)的礼遇,第二次来中国时,他们携带年青的马可·波罗同行。
一二七一年的夏天,马可·波罗跟着他的父亲和叔父从地中海东岸的阿迦城出发,跋山涉水,穿越叙利亚和两河流域、伊朗全境、中亚的沙漠地带,翻过帕米尔高原,再东行经过喀什、于阗(和田)、罗布泊,到达敦煌、玉门一带。他们在中国境内所走的这一段路程,大致上就是我国唐代高僧玄奘六百年前赴印度取经时所走过的路程,不过方向相反罢了。
经过近四年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蒙古大汗的驻所上都(元朝诸帝的夏宫所在地,现仅存废址),受到大汗忽必烈的欢迎。
从一二七五年至一二九二年这十七年间,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叔父一直在元朝供职。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深受忽必烈器重。他除了在京城大都(今北京)供职以外,还经常奉大汗之命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有一次,他曾经穿行山西、陕西、四川等省,经过川、藏边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到云南去执行任务,并且到过缅甸北部。他的足迹遍于长城内外和大江南北。据说他还曾被任命为扬州总管,在东南各省驻了三年。后来,他奉命出使南洋,到过越南、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可能还到过斯里兰卡和印度。他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的风俗民情、物产状况。
波罗家族这父子三人长期客居异域,难免有故国之思。一二九二年初,他们离开中国西归,一二九五年末回到阔别已久的威尼斯。
在十三世纪这一百年中,威尼斯和热那亚这两个意大利城邦,常常因为商业利益的冲突而发生战争。一二九八年九月,马可·波罗因为参加威尼斯舰队对热那亚作战,兵败被俘,被拘留在狱中。
作为一个见闻广博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热那亚狱中把他在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所见所闻,口授给同狱中一位名叫鲁思蒂谦的文章能手,用法文笔录下来,这便是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或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于一二九九年七、八月获释,回到家乡。他此后的情况,就失传了。
马可·波罗是第一个广泛地游历了东方各国而又留下一部名著的欧洲人。他的《东方见闻录》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描述马可·波罗东来时所经过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二部分记载元朝初年的政事,描述北京、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名城的概况,盛赞中国物产丰富,文教昌明,有驿站制度和常平仓制度。第三部分描述中国邻近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第四部分讲成吉思汗以后蒙古诸汗国之间的战争和俄罗斯的概况。《东方见闻录》给欧洲知识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人们争相传诵,不胫而走,很快就被译成各种欧洲文字。不过由于当时欧洲还没有印刷业,这本书在传抄过程中难免有所损益,因而出现了五、六十种不同的版本。
实际上,马可·波罗对中国的了解还是很不深入的。他对中国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文化理解甚少,在书中竟没有提到中国的长城和大运河,也没有提到中国的印刷术。不过他提到当时中国已在使用纸币,并且用一种“黑石头”做燃料,那就是煤炭。当时欧洲人还不知道用煤。
《东方见闻录》一书,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这就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十四、十五世纪欧洲的一些地理学家,主要是根据《东方见闻录》中所提供的地理知识,绘制出早期的“世界地图”。哥伦布早年曾细心阅读过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他一四九二年著名的航行,原是带着西班牙国王致中国皇帝的书信,要来中国和印度,只是无意中到了美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哥伦布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路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