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小兴安岭的风华——伊春林区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5-20
第3版()
专栏:祖国新风貌

小兴安岭的风华
——伊春林区纪行
在绥化——佳木斯铁路线上北行的列车,过了桃山,进入俯卧在祖国东北边疆的小兴安岭。
三月的小兴安岭,最低气温还在零下二十多度。蜿蜒起伏的山岭,覆盖着积雪,一片银白。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唯有大片松林呈现出苍绿色,在灿烂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三月,并不是小兴安岭风光最美好的季节。但是,对于一个没有到过林区的人来说,眼前出现的这一片景色,还是很吸引人的。
红松的故乡
小兴安岭,素有“红松的故乡”之称。
红松,是世界上古老而又稀少的树种,是林海中的“珍珠”。它的经济价值很高,用途很广,在国际市场上被誉为“木材的王座”。红松不仅是珍贵的木材,而且全身是宝,树皮能提炼制革原料,果实是药材、高级滋补营养品和贵重油料。
我国是世界上四个出产红松的国家之一。据地质工作者考察,它在我国已有一千万年的历史。
进入林区,急切地想去看看那久已向往的红松林。到达带岭林业实验局的第二天,来到碧水林场。刚一进山,就被路旁笔直参天的大树所包围,满眼青翠。这都是红松林吗?不!同车的伊春林业生产指挥部的老陈说,初到林区的人要识别红松,有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先看树冠。“红松平头,白松起楼。”红松的树冠是平的,而白松(云杉和冷杉)的树冠则是尖的,象宝塔一样层层高起。
老陈还说,红松是个生长较慢的树种,二十年算一个龄级,一棵树大约要到六个龄级,也就是长到一百二十年后才够采伐标准。因此,要做到更新、抚育基本上跟得上采伐,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正因为这样,营林工作就成为林业工作者的一件大事。
从碧水林场回来,中共伊春地委领导同志向我们介绍了林业建设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二十多年以来,在这个“红松的故乡”,围绕着要不要坚持以营林为基础,是重采轻育,还是采育结合,一直进行着很尖锐的斗争。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假左真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严重干扰和破坏下,林区遭受的损失更为严重,谁要讲以营林为基础,就给谁扣上“对抗以农业为基础”、“不抓阶级斗争”、“搞唯生产力论”的帽子。许多富有林业工作经验的老干部被打成“走资派”。一些林场重采轻育、乱砍滥伐,有的甚至出现了“采伐断线”的严重局面。
这个负责同志痛心地说:林彪、“四人帮”给我们林业建设耽误的时间,不是几年,而是几十年。因此,我们要结合深入揭批“四人帮”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用百倍的努力大抓营林工作,把被“四人帮”破坏所造成的严重损失和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实现敬爱的周总理提出的森林资源要做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遗愿。
参观被誉为大庆式企业的带岭林业实验局,可以看到他们由于贯彻以营林为基础,坚持育林为主,采育结合的方针,出现了“青山常在”的新面貌。这里有个回春岭,历史上曾经是一片天然红松林。四十年前,日本侵略者砍光了岭上的红松,使它变成了秃岭。一九六○年,带岭林业工人在这里栽上红松,并给它起了“回春岭”这个名字。现在,这些红松已经平均长到六米多高,使整个山岭又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林海。在带岭,“回春岭”仅仅是一个例子,象“回春岭”这样的人造红松林,带岭林业局现已经拥有一万六千二百多公顷。带岭的林业工人不仅绿化荒山,还向沼泽地进军。他们在长满“塔头”的沼泽地里,营造了几百公顷落叶松。
这里的人们兴奋地说,带岭林业局二十多年来,营造了二万九千七百多公顷人造林,其中有一万四千五百多公顷业已成林,使整个带岭林区做到了木材的生长跟上了采伐的需要。这个事迹使人很受启发和鼓舞:林业工作者只要坚持执行以营林为基础的正确方针,实现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目标,是完全可能的。
森林自然保护区
一到丰林林业局,同志们就说:“你来到丰林,首先得去看看森林自然保护区,那里可真是个天然大公园啊。”
雪后初晴,自然保护区的黄书记带我们走进森林。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穿行,从树海中抬头仰望,绿色的树冠分外碧绿,蓝色的天空分外蓝。
黄书记说,这里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原始红松林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有一万八千四百多公顷。区内保存的林木百分之七十五是红松,此外是云杉、冷杉、落叶松、枫、桦、椴、水曲柳、木秋、丁香、山杨、赤杨、黄波罗等十二个优质树种。据有关部门调查,红松的平均年龄已有二百二十年左右,最大的有五、六百年,每公顷的木材蓄积量达到三百多立方米。在保护区内,保存有熊、野猪、马鹿、狍子、獐子等十多种野兽,榛鸡、大杜鹃、腊嘴、啄木鸟、蓝大胆等一百多种鸟类,此外,还有松鼠、花鼠、林姬鼠等鼠类。
我们踏着一个木制的阶梯,走了四百七十多个阶级,终于爬到了海拔五百八十多米高的山顶。这儿是一片开阔地,高高矗立着一座防火了望塔。登上塔顶,四周无边无际的林海尽入眼底。一位同行的同志放声吟咏:
苍峦翠谷郁森森,
百里峥嵘原始林。
千古红松今更好,
爱林更爱护林人。
他的吟咏,提醒我们必须看看护林人员在这个天然大公园里,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王长山、史绍田、张大红,是文化大革命前从东北林学院、吉林工业工程学院和河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林区来的三个大学生。他们一来到这个自然保护区,就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自然保护区的虫害比较严重,王长山和工人老宋一起,专门研究严重危害红松生长的球果螟。为了摸清球果螟的生活史,他们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坚持进山实地观察。螟虫多半是在夜间活动,王长山和老宋常常在晚上八、九点钟,打着电筒到标准树上找螟。老宋爬上三十多米高的松树,一蹲就是三、四个小时。科学不负有志人。王长山和老宋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红松球果螟的活动规律,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方法,并写出学术论文,发表在科技刊物上。
对森林危害最大的是火灾。这个保护区从一九五八年建立以来,从没有发生过火灾。护林员张有和闵秀山说,防止火灾的重要一条,是要有高度的革命责任心,同时还得不怕吃苦。前几年,防火季节一到,他们就分片下去巡逻,沿着保护区走一圈就得三、四天,饿了就吃冷干粮,没有房子就在野外露宿。但这还算不上什么,最恼火的是在林彪、“四人帮”的煽动下,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有的人不仅不支持他们的工作,反而侮骂他们是“山狗子”,要把他们撵走。可是他们知道自己责任重大,生活再艰苦,工作再困难,都没有被压倒。现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没有“四人帮”的破坏,巡逻有摩托车和汽车,到处又修了防火道,可是他们的责任心却一刻也没有放松。
王仁宽和他的伙伴
走遍整个林区,使人最感动的,是我们的林业大军为了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忘我劳动的情景。
王仁宽和他的伙伴,就是很好的典型。
王仁宽是黑龙江省林业战线上铁人式的劳动模范,党的十一大代表。我见到他,是在丰林林业局木材生产前线指挥部里。他开着汽车,刚从四十多里的山路上拉着木材回来。
“王师傅,从早晨到现在,你拉了几趟了?”看看表,刚刚七点一刻。
“两趟了。”
“两趟?!那你几点钟出的车?”
“四点。”
别人介绍说,他家离汽车队四、五里远,四点出车,起码三点就得起床。这你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从一九七二年到一九七七年,仅用六年时间就完成了十三年的工作量,为什么今年他的运材计划是九千立方米,到二月末已经完成了四千七百五十多立方米。
说起王仁宽的模范事迹,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夸个不停。他为了争分夺秒地大干社会主义,不仅起早贪黑,还把早上和中午的两顿饭带到山上,在装车的空隙吃。他身体有病,组织上安排他去疗养,可他为了工作,从疗养院里跑回来。他宁可被“四人帮”污蔑为“唯生产力论”的典型,也不放下手里的工作。粉碎了“四人帮”,王仁宽劲头越来越足。他和他的九个伙伴开展竞赛,你追我赶。现在人们都说这九个伙伴是王仁宽带出来的一支标兵群。这九个伙伴的共同口号是“远学王铁人,近学王仁宽”,他们个个都成了著名的劳动能手,并且人人都有一个光荣称号:“勇攀高峰”的赵德波,“一个劲”辛海庭,“小黄牛”刘文海,“步步登高”王晶波,“冲锋陷阵的小牤子”鲍连富,“爱机保机创高产”的刘克华、刘健,“一人顶二人”的修理工孙明学,“司机的好后勤”唐家钧。这九个小伙子在王仁宽的影响、带动下,去年八个人的运材量接近王仁宽,有的还超过了他。
说起超过王仁宽,二十五岁的赵德波有点不好意思。他从一九七三年开车运材那天起,就暗下决心,学王铁人,赶王师傅,一心扑在生产上,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去年八月,他的运材量已经接近王仁宽,再加一把劲就能赶上王仁宽了,可是心里犯了嘀咕:王仁宽是我的师傅,又是省和地区的模范,我只能跟着他干,绝不能赶到他的前面。正在这个节骨眼上,王仁宽主动找他谈心,语重心长地说:“德波,开足马力往前奔吧!党把我树为标兵,不就是为了带动更多的人前进吗?我巴不得你们这些年青人都赶到我前头。为了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有多大劲,就要使多大劲。”王师傅的一席话,打消了小赵的顾虑,他在王仁宽的影响和带动下,革命加拚命,去年运材量终于超过了王仁宽,创造了伊春林区运材的先进指标。
在我们即将离开伊春林区的日子,英明领袖华主席在五届人大上号召全国人民进行新的长征的巨大声音,如滚滚春雷,响彻千里林海上空。千千万万个林业建设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学习和讨论这个振奋人心的报告。新的火炬在美丽而富饶的小兴安岭上点燃起来了!
本报记者 欧庆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