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萨拉热窝,闪光的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5-22
第6版()
专栏:

萨拉热窝,闪光的城
迎秀
夜间,从贝尔格莱德登上火车,黎明,迎着晨曦,我们来到萨拉热窝。萨拉热窝,提起它,我们不禁浮想联翩。是啊,六十多年前,正是在萨拉热窝,一个热血青年刺杀了奥国王储斐迪南,这个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去年,反映南斯拉夫人民同法西斯占领者英勇斗争的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是那样广泛地吸引着我国观众。这故事,又是发生在萨拉热窝!萨拉热窝,这座闪光的富有战斗传统的英雄城市,究竟是什么样子?
一下火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高大的新建筑,那漂亮的式样繁多的多层住宅,那穿梭般往来的汽车……呈现着一幅现代化城市的图景。
萨拉热窝被群山环抱,山就在眼前。原来,它是处在“山窝”中啊!米梁茨卡河流水潺潺,穿过市中心,萨拉热窝紧贴着它伸展,形成一座狭长的城市。二次大战后,赶走了法西斯,人民做了主人,城市飞速发展,原有的老城区已变成城市的一角。然而,老城的面貌,依然如故。米梁茨卡河上一座座桥梁,有的已有几百年历史。一九一四年六月,刺杀奥地利王储斐迪南的青年普林茨甫,就是站在靠近拉丁桥头的街角,朝着乘车过来的斐迪南开枪的。人们热爱自己的英雄,如今,在普林茨甫当年站立的街角,人行道的混凝土上特意嵌有一双脚印。据说,当时普林茨甫就站在这里。今天,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桥,已被命名为普林茨甫桥了。
漫步在萨拉热窝街头,我们欣赏着那带有尖塔的十六世纪的穆斯林教堂、古老的钟楼和市场广场,以及由制造和出售工艺品的小店组成的小巷。优美的建筑和橱窗里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叫人目不暇接。在一条专门制造铜器工艺品的小巷,一家店主人邀请我们进去参观。这个只有一间小屋的店里,两个工人正并肩坐在那里敲打着手中的铜盘,聚精会神地制做花纹。这似曾相识的情景,使我们不由得忆起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一些情节……。
到萨拉热窝才知道,瓦尔特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一位英雄。他担任过人民军队的营长,也当过萨拉热窝地下市委书记。一九四五年春,萨拉热窝获得解放那天,他在保卫发电厂的岗位上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听说,《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城内拍摄外景时,很多人自发地参加了“导演”,指出某一情节当时发生在何处,应当如何表现。人们忘记了这并不是纪录片,而是艺术地再现当时的某些斗争片断。这说明,萨拉热窝人对自己的英雄和城市的斗争历史,是何等关注。
萨拉热窝人民象南斯拉夫各地人民一样,十分珍视自己的战斗传统。他们在瓦尔特牺牲的发电厂前建立了英雄的半身塑像。每年,在他为祖国捐躯那天,都要献花悼念。他们在伊格曼山脚竖起一座纪念碑,纪念反法西斯战争时第一无产阶级旅冒着严寒,昼夜艰苦行军而被冻牺牲的战士们。饮水思源,他们牢记着幸福生活得来是多么不易: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年月,南斯拉夫全国平均每十人中有一人被夺去生命,而在萨拉热窝,每六个人就有一人为了夺取胜利而牺牲,英雄的萨拉热窝人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啊!
南斯拉夫朋友还告诉我们,这个曾被外国统治者盘踞过几百年的城市,直到二次大战前还没有大学,更谈不上科研机构。现在,情况已彻底改观,全城三十多万居民中,就有职工十四万,大中学生十一万。这里已能生产汽车、内燃机、电站设备和电视机了。我们看了一部纪录影片,反映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和首都萨拉热窝从战后初期发展到今天的历程。开始,银幕上到处是断垣残壁,一片废墟,少数穿着破衣衫的孤儿和佝偻的老妇徘徊街头。随即,参加义务劳动的男男女女,排列成行,紧张地传递着一块块砖瓦;青年们举着红旗出发,光着膀子抡起镐头大干。那年头,共和国连遭旱涝天灾,吃饭成了严重问题……但是,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克服了艰难险阻,驱走了贫困落后,建立起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新生活。今昔相比,真是两个世界两重天啊!
萨拉热窝人没有停步,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加速建设萨拉热窝更加美好的明天。他们正用辛勤的劳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
(附图片)
瓦尔特在萨拉热窝战斗过的地方。
一九一四年在萨拉热窝刺杀奥地利王储斐迪南的青年普林茨甫(浮雕)。
萨拉热窝拉丁桥。普林茨甫正是站在桥的左侧街角开枪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