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东海六渡遂宏愿——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鉴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6-05
第6版()
专栏:中外交流史话

东海六渡遂宏愿
——记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鉴真
陈德文
公元七五四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春,古代日本的国都奈良,风和日丽,繁花似锦。郊外一条蜿蜒的小路上,走来了一队远行僧。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已是步履艰难,筋疲力尽了,但人人却是神情振奋,欣喜异常。其中一位双目失明的高僧,在弟子们的搀扶下,一边走一边饱吮着大和原野清爽宜人的空气,他为自己终于战胜海上的惊涛骇浪而感到无限鼓舞。啊,到啦,终于来到啦!
这位和尚就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鉴真法师。十二年前,他接受留唐日本僧人荣睿和普照的邀请,发愿东渡,六次起行,五次失败,最后以百折不回的毅力,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实现了东传佛法的宏愿。
鉴真,扬州江阳县人,俗姓淳于,生于公元六八八年,当时正值开元、天宝盛世。他十四岁出家,远游长安、洛阳,就学于许多名僧智识之士。后来坐镇淮南,在扬州大明寺(今法净寺)讲经传律,济施贫病,闻名江左。公元七四二年,鉴真受到日僧延聘时,已经五十五岁,况且又是学养深湛、名满天下的禅门大师,加之自然条件险恶,交通阻隔,真可谓“淼淼沧海,百无一渡”。照常人的想法,他是不会远赴异国的。然而出人所料,鉴真一经邀请,便欣然承诺,从此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六次东征”的壮举。
他教育众弟子说:为了佛法,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为中日文化交流事业勇于献身的果敢精神,实在令人钦敬。
鉴真渡日五次受挫,最惨重的是第五次失败。公元七四八年,鉴真的船队浮海不久,就碰到了特大台风,在海上漂泊数月,几至绝境,最后漂到了海南岛南端的振州(今崖县)。他们一行越过雷州海峡,辗转广西、广东、江西,经陆路回到扬州。在长期的羁旅生活中,鉴真和尚得力的助手日僧荣睿病殁于端州,弟子祥彦身死吉州(今江西吉安),鉴真本人也因奔波劳顿和天气暑热的折磨而双目失明。但是,这位六十一岁高龄的老人并未因屡遭挫败而气馁,他一念不泯,壮志弥坚,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意志排除万难,取得了第六次东渡的成功。
鉴真每次入海都携带着大量的佛教经典和雕刻、绘画、医药、书法等文化艺术珍品。他的随行人员中,除了学有专长的弟子以外,还有玉匠、画家、建筑师等能工巧匠。鉴真的渡日,实际上也是一次以僧团组织的形式,向日本传播唐代高度发展的文化的活动。在鉴真东渡以前,日本早就通过派遣唐使和留学人员等各种途径,吸收唐代文化的精萃,并加以创造性的溶合发展。日本古代光辉灿烂的奈良、平安文化就是这样形成的。鉴真在日本传播戒律,兴建佛寺,行医治病,十年如一日,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两国人民友谊的花朵,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页。正如日本奈良市副市长庆田八郎所指出:鉴真和尚不仅对日本佛教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传播了中国古老的文化,日本人一提起鉴真的名字都肃然起敬。
公元七六三年,鉴真病逝于奈良,终年七十五岁。他死后就葬在唐招提寺内。每年六月六日是鉴真圆寂纪念日,这座保有盛唐建筑风格的著名寺院对外开放,展出鉴真使用过的法牒、袈裟、法灯等遗物。寺内供奉的鉴真干漆雕塑像,被定为日本
“国宝”,受到特别的保护,每年只开放三天,供人瞻仰。
鉴真和尚墓地前有一个水池,传说鉴真生前最爱倾听潺潺的流水声,因此弟子们特意在他墓前开塘引水,以寄托缅怀之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