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一个“地瓜县”的变化——山东省胶南县因地制宜学大寨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6-06
第3版()
专栏:

一个“地瓜县”的变化
——山东省胶南县因地制宜学大寨纪实
编者按 胶南县农业生产高速度发展的事实说明,农村社队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方向、道路端正了,生产是不是能够大上快上,还要看领导能不能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指挥生产。有些地方改革耕作制度或推广先进技术,花气力很大而收效甚微,常常就吃亏在不从实际出发,没有因地制宜。“四人帮”横行时,棍子、帽子满天飞,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优良作风受到了严重破坏。现在,我们要发扬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好思想、好作风,按照实际情况领导农业生产,尽力做到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促进生产大上快上。
山东胶南县过去是一个“靠山没柴烧,靠河没水浇”的穷地方。那时,全县每年至少要吃统销粮两千万斤,花救济款一百多万元。现在,这里山河易貌,田园增色,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六年,粮食亩产由四百三十五斤增加到八百九十五斤;总产达到六亿九千多万斤,比一九七○年增长一倍以上。去年,虽然遭受严重旱灾,亩产仍然达到八百九十七斤。林牧副渔各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林业更突出,四十七万亩宜林山滩全部种上了树。从一九七四年起,全县平均每年向国家交售粮食一亿多斤,肥猪十万多头,水产品两万多吨,果品一千多万斤,成了一个五业兴旺的大寨县。
胶南的变化为啥这样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县委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和群众路线。
摸准病根 对症下药
一九七○年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后,胶南县委决心带领群众奋起学大寨。这里是一个旱、涝、风、沙、碱五灾俱全,土、肥、水三宝皆缺的地方,改变生产条件应该从哪里下手?当时,众语纷纭,意见不一。为了找到准确的答案,县委兵分两路,下到基层。
在藏马山麓、白马河上游的大村公社,县委书记迟敬德同当地群众一起翻山越岭,实地勘察了十几个大队,跑了上千里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对胶南的山山水水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里地处沿海,山高坡陡,河道短,树木少,水土流失严重,风沙旱涝,交替为害,抗旱抗涝能力差。根据胶南的实际情况,县委作出了以植树造林为基础、改土治水为中心、建设稳产高产田为主攻方向,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统一规划,对不同类型的地区制订了不同的治理方案:治山,本着控制水土流失的原则,山上植树,山下挖河,沟河闸坝,拦洪灌田;治河,以排为主,排灌结合,河道裁弯取直,两岸造林固沙;治海,海岔闸坝,浅海围堤,拦海造地,海滩筑“墙”(海防林);整地,逐步实现平地园田化,丘岭梯田化,园田粮林间作,梯田棉槐镶边。
这些年来,全县人民按照这个治理方案,有重点、有步骤地大打了改造旧山河的四个硬仗。一是植树造林:全县集中兵力突击两年,造林、补林三十多万亩,一千多个千疮百孔的山头、五百七十多条沟河、三百多华里风、潮侵袭的海岸线,都种上了树。二是水利建设:全县共开挖大型环山河七条,修筑水库、塘坝一千二百多座,打机井、大口井和建扬水站,灌溉面积达到五十三万亩,占耕地面积的一半左右。三是与海夺田:全县先后兴建了一批闸海工程,造地二万二千亩。四是整地改土:最近几年,全县已治理一千多个山头、岭坡,建成大寨田、园田七十四万多亩。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胶南过去是一个有名的“地瓜(即红薯)县”,地瓜种植面积每年都在五十万亩上下,占粮田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影响了对国家的贡献和社员的生活。为了摘掉“地瓜县”的帽子,县委认真学习外地小麦、玉米连作的经验。开始的几年,麦后直播的玉米不是一出土遇上“堵门涝”,苗子被淹死,就是迟迟成熟不了,影响秋播。这时,有人认为胶南实行小麦、玉米连作行不通,摘掉“地瓜县”的帽子没指望。
“地瓜县”的帽子究竟能不能摘?县委负责同志向群众请教。泊里公社辛庄大队变麦后直播玉米为春季麦田套种玉米,实现玉米、小麦双高产。这使他们受到很大的启发:要改革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利用无霜期、气温、光能上狠下功夫。县委领导在实践中,发现小麦、春玉米和地瓜套作较好,变单一种植为高低杆作物结合,使地尽其力,光尽其能,既能三熟增产,又能按时倒茬,不误季节,亩产量比传统种植方法一般增收二百到三百斤。有了第一手材料,胶南县委发动群众积极改革耕作制度。一九七五年,在粮食总产量中,小麦、玉米的比例第一次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群众高兴地说:“‘地瓜县’的帽子让咱们甩到大海里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同志不顾客观实际,主张“革地瓜的命”。一九七六年,全县地瓜种植面积不仅比往年少了近十万亩,而且管理不力。这一年,虽然小麦、玉米产量增加,但是,由于地瓜的总产量比上年减少五千多万斤,影响了全年粮食总产量的增长幅度,也给发展养猪造成了饲料不足的困难。
作物布局上这一经验教训,使县委进一步体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重要。他们分析了本地的客观条件:全县山岭薄地占总耕地面积的大半,近年来生产条件尽管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地力差、水源缺的问题。如果盲目地压缩地瓜面积,扩种对土、肥、水条件要求较高的小麦和玉米,势必造成欲速不达的后果。去年,他们安排生产计划时,从实际出发,合理调整了作物布局。这一年,虽然持续干旱十个月,夏粮减产,但由于适当扩种了耐旱的地瓜,全年粮食亩产和总产基本上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县委有关同志在向我们介绍这段经历时,说:指挥农业生产,可不能“一刀切”啊!每个地方地理位置、气候变化、土壤结构、水肥条件各不相同,在学习、推广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时,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出发。
讲求实效 不图形式
胶南县在发展农业生产中不图形式求实效的指导思想,是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得来的。二十年前,这个县在吉利河上兴建水库时,不顾灌区耕地面积多少,一味贪大,硬是把库容设计为一亿二千万立方米,无偿调用全县四十万劳力干了三个年头,移民八百多户,花费资金一百四十万元。由于人力、物力、财力不足,被迫下马。因为积水淹地,又用大量炸药炸掉了坝基。后来他们经过多次实地勘察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吉利河中游选择一处肚大口小投工少的坝址,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就建起一座容水六千多万方的中型水库,做到了当年施工、当年受益。
胶南县委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讲究实效的问题。农田基本建设规模多大,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注意防止不切实际地搞大呼隆,搞“一平二调”。前几年,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个别公社总觉得战线拉得越长越好。人马上得越多越好。尽管“白天红旗千面,夜晚灯火万盏”,工程还是迟迟拿不下来,挫伤了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针对这种情况,县委强调指出:既要发扬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想大的,干大的,又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注意不搞“平调”。县、社主办的工程一般由受益单位协同作战,集中优势兵力尽快拿下来,使生产队有更多的时间搞好各自的工程项目。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施工要先易后难。开始,有些同志认为,只有在山区丘岭建设大片的大寨田,才能显示出学大寨的气魄,把主要精力放到了改造山坡、岭头上,忽视了平地、涝洼的治理。后来,县委决定先吃“肉”,后啃“骨头”,做到干一项成一项,不留“半拉子”工程。县委要求各社队,工程上了马,就要一气呵成,尽可能做到当年施工、当年受益,不搞无效劳动。
靠海吃海 靠山吃山
胶南县背负群山,面临大海,自然资源丰富。琅玡公社党委负责同志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他们从海上找出路、由穷变富的经历。过去,这个公社靠海不认海,不懂得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后来,他们办起海带养殖场,发展渔业生产,给全社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到一九七七年,这里海水养殖面积发展到三千五百多亩,拥有大批机帆船、木帆船。水产品年产量达到七千六百吨,百分之九十以上交售给了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一九六七年到一九七七年十一年间,共为集体积累资金七百多万元,其中有五百余万元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机械化和农田基本建设的步伐。全社粮食亩产量一九七一年跨《纲要》,一九七五年过“长江”,以后连续两年超千斤。社员收入也大大增加。
“靠海吃海,靠山吃山。”山林和耕地面积各占半数的铁山公社,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积极发展林、蚕、果、生猪、家禽和条、苇、草等项编织业生产、全社林茂粮丰,五业俱兴,对国家贡献年年增加,集体经济年年壮大,社员收入年年提高。
这个县本着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先后栽培各种果树二百多万株,开辟茶园、桑园、柞峦,营造用材林基地,养殖海带、紫菜等。其他种植、饲养、加工等副业生产,也在全县遍地开花。
王锡光 贾建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