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黑之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6-12
第6版()
专栏:国际随笔

黑之罪
苏应元
读过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说《王子与贫儿》的人,都不能不为作者奇妙的想象力而惊叹。英国都铎王朝时,亲王爱德华一时高兴,与贫儿汤姆对换了衣着。马上,他被卫士当作贫儿逐出宫外。尽管他不断申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但得到的却是哄笑或拳打脚踢。爱德华从此忍饥挨饿,经历了长时间真正的贫儿生活。衣着之威,一至于此,今天的青少年可能很难置信。但杰出作家的艺术虚构,不仅深刻地揭露了十六世纪英国封建王朝的极端腐朽,就是在今天,我们也仍可以在一些地方找到类似的例子。《青年非洲》杂志不久前刊载的一篇题为《黑色不是美丽》的文章,报道了一个很可与之比美的真实故事,虽然其根由已不是衣着,而是肤色。
事情发生在白人种族主义者统治下的南非。
白人妇女丽塔·霍弗琳,由于肾上腺机能失调,肤色渐渐转黑。马上,她的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她说,她已经记不起有多少次被从专供白人乘坐的公共汽车上赶下来。事情还连累到她的女儿。尽管这孩子“象雪一样白”,但因有人发现她曾和有色女人作过伴,也失去了乘坐白人车的权利。而那个所谓的“有色女人”,其实正是她的亲妈妈!目前,霍弗琳的儿子已外出不回,丈夫也弃她而去。谁能想象,就因为一点肤色上的变化,竟使得她夫离子散,受尽凌辱!
离奇的故事本质上并不离奇。正象爱德华亲王不幸的遭遇就是广大贫儿的日常生活一样,霍弗琳所突然面临的,其实也正是南非一千八百万黑人和其他有色人几个世纪来在其中生活的现实。在那里,层出不穷的种族歧视法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剥夺了非白种人的种种权利和自由。一部南非近代现代史,也是一部有色人的血泪史。霍弗琳目前所感受到的,可以说还只是种族歧视的罪恶的微小侧面。
但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霍弗琳竟被如此武断地一下当作了“有色人”。人种之别,不唯肤色。霍弗琳不仅白人特征尚多,而且,据她自己说,她仍有白人身份证可以出示,但结果却照样无济于事。更可虑的是,她还真面临着被从白人名册中一笔勾除的危险。根据南非“内政部长”公布的材料,一九七七年已有九个白人由于这类原因被正式贬为有色人。这种唯肤色是视的反动制度和荒唐心理,不是很值得人们玩味吗?
其实,南非种族主义者这种出奇的肤色仇视症,也可以说是他们为目前处境不妙而忧心忡忡的反映。
在南非,白人统治阶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近年来,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的反抗怒潮,汹涌高涨。去年,仅参加反对种族歧视教育制度罢课斗争的黑人学生,就达几十万人。今年四月,有着光荣斗争传统的索韦托黑人群众,又奋起抵制南非当局策划的欺骗性“选举”。武装斗争的烽火也在蔓延。他们的正义斗争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觉悟的白人的同情和支持。革命风暴摇撼着南非当局的反动统治,种族主义者陷于张皇失措的困境。有色人的形象的出现使他们感到不安,黑、白人相混的假象也会使他们难免惶惶然。正象一间破屋的房东害怕搬动一根椽子会导致全屋倒坍一样,南非种族主义者担心对种族歧视法规的日益严重的违犯和冲击,将会使种族歧视制度难以维持,甚至发生崩溃。明乎此,也就明白了霍弗琳的不幸遭遇,明白了她的“象雪一样白”的女儿何以也会受到惩罚。
但垂坍之屋,即使寸木不动,又“更能消几番风雨”?面对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愈来愈高涨的斗争怒涛,白人种族主义者不管施何绝招,也终究难逃灭顶之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