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关于《李自成》的一封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6-13
第3版()
专栏:文艺书简

关于《李自成》的一封信雪垠同志:
打倒“四人帮”,文学艺术得解放。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受压抑的创作热情,顷刻迸发出来了。许多有经验的作家,重新拿起了搁下多年的笔,写出了或者将写出许多好的或比较好的作品。与第一卷问世相隔十三年的《李自成》第二卷也在这时和读者见面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
谢谢你送给我这部未完的巨著的第二卷,使我得到了极大的阅读的快乐。长久以来,我没有读到这样吸引人的作品了。
我是把第一、二两卷一气读完的。文化大革命前,我就曾把第一卷检在案头,准备读它;可是那时整天忙于事务,简直没有时间读书,后来连书也不翼而飞。最近我从这里的图书馆借了第一卷旧版来读,它一开头就把我吸引住了。读完两卷,我深深感到,这部小说虽然还没有写完,却已经充分展现了明朝末年广大农民在沉重压榨下活不下去,因而揭竿四起,明王朝的统治已经百孔千疮、濒临崩溃的一幅画图。它塑造了众多不同性格的正反面人物,反映了广阔的生面,显示了种种社会相,描绘了雄壮酷烈的战争场面。如果作者不是具有丰富的生活知识、社会知识和历史知识,那是写不出来的。
书中着力塑造的,自然是李自成这个人物。在过去所有描写历史上农民战争的作品中,还没有见到塑造得这样成功的英雄形象。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对待敌友的灵活策略,深思多谋,骁勇机智,在一切方面,都远远超出于同时代的其他许多造反人物。他不是“草寇”头儿,而是一个杰出的起义领袖。他和张献忠都有帝王思想,但张献忠只是想当皇帝而已,而李自成“和当时许多农民起义领袖有许多不同地方,最不同的一点是他从起义的早期就有着打倒朱家王朝,救民水火的明确目的。”他夺取江山,是要“建立一个政治清明的太平天下”。这种理想,在当时只能表现为取旧王朝而代之的帝王思想。要他超越这个界限,建立一个没有帝王的农民政权,那是不可能的。正因为李自成有这个不同点,所以他比其他起义领袖更坚定,更有远见,更能够团结各种力量,也更受广大农民的拥戴。这是他取得伟大胜利的主要原因。所以,李自成有帝王思想是必然的,是合乎历史真实的,这不是他的缺点,而是他不能逾越的历史局限性。人的思想总是由社会发展的程度所制约的。应该看到,在那个时候,农民还不能摆脱对皇帝的崇拜和幻想。他们起来造反,总要有一个头。在取得政权以后,这个头只能是皇帝,因为当时还没有出现一个不要皇帝或者只要一个有名无实的君主制度的阶级来启发他们建立新制度。
毛主席说:“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这是完全正确的。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不是在革命中遭到失败,就是在取得政权后,走到农民的对立面,成为封建关系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李自成即使最后不被打败,他也没有具备条件来根本改变封建所有制,因而他建立“太平天下”、实行“均田均赋”的蒙胧理想,也绝不可能实现,从革命的意义上说,仍然是失败。这是历史的悲剧。写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不但要表现他们如何取得胜利,写他们的斗争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而且要正确地表现他们所以失败的根源和教训。在《李自成》第二卷里,对于将导致李自成后来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已经有了暗示。这样的布局是很严密的。有人认为,写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领袖,必须把他们写成具有今天的人才有的进步思想,或者只能写他们的胜利,不能写他们的失败,否则就没有教育意义。这种把古人现代化,或者许人以廉价的胜利喜悦的做法,是不足为训的。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地反映我国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由历史条件形成的它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弱点,从而证明农民革命只有在最先进的无产阶级领导下才能取得真正的胜利,这就是极大的教育意义。
李自成的远大政治抱负,必然是在战斗历程中逐渐形成的,他开始一定也和其他许多农民一样,只是为了不能忍受地主阶级的压迫才参加农民起义军的。但是,在小说中,却没有比较集中地用一定篇幅表现他参加起义军以前的生活,而只在某些章节中分散地叙述,这似乎是一个缺点。与此相关,在第一、二两卷中,几乎没有正面表现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压榨(虽然有不少侧面的叙述),因而也没有塑造出一两个真正令人切齿痛恨的地主形象(对宋文富也没有着重写他对农民的盘剥、压迫)。诚然,皇帝就是地主阶级的头儿。但他跟广大农民毕竟隔得远些,最直接欺压农民的,是地主恶霸。没有充分表现地主恶霸对广大农民的残酷压迫,就不能更深刻地揭示当时社会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的剧烈、尖锐程度和农民战争的深厚群众基础。这似乎是美中不足之处。
除了闯王,作者还塑造了其他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张献忠的粗犷而狡狯,刘宗敏的剽悍而机警,老神仙的老练多智,高夫人的沉毅深情,都写得极其逼真,仿佛他们就站在我们面前。牛金星、宋献策是另一类型的人物,也写得十分生动。作为明王朝的代表崇祯,是一个极端孤立的末代皇帝,他刚愎自用,冷酷猜疑,自以为是,举动乖戾,面临覆灭的命运,拚死挣扎而一筹莫展。作者对这个人物,作了入骨三分的刻画。在一部作品中,描绘了这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这是极为难能的。这些人物,各个按照他们自己的思想、动机而行动,或者是跟李自成争雄的对手,或者是同他比肩战斗的伙伴,或者是凶恶狠毒的敌人。李自成就在同这些人物的纠葛、冲突或者合作中,显出他的高出众人的辉煌品格。所有这些人物,都有其本身存在的根据,决不是作为李自成的“陪衬”而出现的,但他们并不夺去李自成的光辉,相反却使其更加突出。这就把“四人帮”鼓吹的臭名昭著的“三突出”、“三陪衬”的公式完全击破了。人物的特点,往往通过他们的语言特色表现出来。要塑造各种人物,必须熟悉和研究各类人物的语言特征。在这方面,你是下了功夫的。例如张献忠、刘宗敏、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说话,就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但是,也有些人物的语言比较一般化,例如高夫人,她常常没有必要的说一大篇话,反而有损于她的沉着倔强的性格,并且使人沉闷。特别是在紧张战斗的场合,人物不可能作冗长的对话。如果把有些对话作些删减,会使作品更见精彩。作者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特点,也吸取了外国古典小说的长处。对人物的性格不作过多的客观描写,而让他们在行动中展示出来;同时把广阔丰富的现实生活,浓缩到几组画页中,有层次地加以重采刻绘,合起来就构成一幅明末社会动乱破碎的全景。这是要有很高的概括力才能做到的。
写得太长了,还是收住吧。对一部没有写完的大书,仅读一遍就谈是很冒险的。但是,因为我读后是这样的高兴,便情不自禁地写了这封信,向你冒昧陈词,同时也是对你已经取得的成就表示衷心的祝贺。我希望很快能读到以下各卷。久疏笔墨,文词拙涩,尚希见谅为幸。
林默涵上
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五日于丰城钢铁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