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襄渝铁路创建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6-15
第3版()
专栏:

襄渝铁路创建记
在我们伟大祖国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历史时刻,襄渝铁路胜利建成并正式交付国家使用了。
这条崭新的钢铁大道,把祖国西南和中南地区之间的重重天险变为坦途。它的建成又一次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把红军长征精神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就一定能征服一切艰险,创造出人间奇迹。
(一)
襄渝铁路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敬爱的周总理亲自部署修建的一条重要交通干线。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的一天夜里,周总理在中南海办公室接见了铁道兵的一位领导同志。周总理手拿一支红蓝铅笔,指着桌上一幅中国地图说:毛主席亲自确定了襄渝铁路的走向,这条线路要快修。修好这条铁路,四川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局面,“天府之国”的交通就活了。总理审定了设计方案,紧握着这位领导同志的手,再三嘱咐说: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们铁道兵了,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把铁路早日修起来!
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周总理的殷切嘱托,激励着筑路大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奔向征途。一支支铁道兵部队从林海雪原,从东海之滨,日夜兼程赶来了;一队队刚刚修完成昆线的铁道兵战士们,没顾上洗一洗军衣上的汗渍,从金沙江畔、大凉山麓赶来了。鄂、陕、川三省也在很短的时间里,组织起浩浩荡荡的筑路民兵,来到施工沿线安营扎寨。
初到工地,没有房屋,筑路英雄们就以蓝天当被地作床。粮食、蔬菜运不来,他们就以面糊当饭,盐水当菜。大家说,我们没有赶上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苦生活,今天参加祖国的铁路建设,为人民吃点苦,虽苦犹甜。
山高路险,公路未通,铁道兵战士们用自己的肩膀把各种机器抬上山。某部十六连的战士抬着一台二千斤重的发电机,一步步登上几百米高的“通天梯”,前面又出现了只容一人手攀崖壁才能通过的险道。怎么办?班长陈品龙扛起一根木杠,霍地跳到路沿下的一块岩石上,大喊一声:“我来做路基!”几个战士也扛起木杠跟着跳了下去。他们把木杠的一头搭在崖上,另一头放在自己肩上,再搭上木板,战士们就这样踏着“人桥”,通过“手扒崖”,把发电机抬到了工地。
开山炮响遍崇山峻岭,抢修公路便道的战斗昼夜不停。在昔日“善骑者下马而叹,步行者顿足而嗟”的绝壁悬崖,开出了平展展的公路。从这以后,一辆辆满载器材、粮食的卡车向工地奔驰。一条条通讯联络的电线架设在高空;电工们在高山峡谷竖起铁塔,把强大的电流输送到工地……。
经过紧张的施工前的准备,施工战斗在绵延千里的铁路工地上打响了。
(二)
襄渝路沿线,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为畏途。据历史记载,这一带“严谷峻绝,数里百折”,“峰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我们的革命前辈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的足迹。襄渝路东段的武当山区,是当年贺龙同志率领红三军英勇杀敌的战场。西段的一些地方,曾是川陕革命根据地,至今有一块青石板上还留着红军战士们刻下的“镰刀割断旧乾坤,斧头辟开新世界”的豪迈字迹。革命前辈的战斗业绩,今天成了鼓舞筑路大军奋勇向前的强大精神力量,激励他们以“穿透千山万岭,牵来钢铁长龙”的英雄气概,去凿通几百座大山,排除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
号称“地下长廊”的大巴山隧道,是全线的关键工程。这里,地质复杂,岩层变化多端。战士们先攻下了铁青钢硬的“特坚石”,制服了有特殊收缩力的“橡胶泥”,战胜了暴涌的地下水,又遇到了罕见的“泥沙流”。一天,一排炮后,从导坑内的几个溶洞里,同时喷涌出大股的泥沙浆来。一昼夜流量达十几万立方米。几百米长的导坑,很快就被淤积了一米多高。连长秦志发带领战士和民兵,迎着喷涌的泥沙,冲向溶洞,在齐腰深的泥沙浆里筑墙堵沙。泥浆糊住了衣服,水靴被陷得拔不出来,他们就光着膀子,赤着脚干。眼看筑的围墙快要封顶了,溶洞内又突然涌出大股的泥沙,把围墙冲得摇摇欲坠。在这危急时刻,共产党员、副排长王子益用身体顶住墙壁,几个战士也连忙扑上去,用手撑、用肩扛,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人墙,争取时间让别的同志加固围墙。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他们终于堵住溶洞,截断泥沙流,保证了大巴山隧道向前掘进。
按照工程设计,要在重峦叠嶂的武当山山腹内开出一条十里长的大隧道。这座隧道经过断层地带,岩石破碎,塌方频繁。被誉为“攻坚尖兵”的六连战士不顾个人安危,在短短两个月内连续战胜大小塌方一百○八次。在白云山,施工部队和民兵团采用斜井、横洞,分割围歼,用七个月凿通了一座近四千米的隧道导坑。在麻柳山,战士们挖空山腹,修出了一座能同时停四列火车的车站。
筑路英雄们就是以这种坚韧的意志、超人的勇敢和集体的智慧,前赴后继,征服了千难万险。来自陕南山区的铁姑娘排,在隧道施工中遇到了大塌方,排长王金英高喊着“要奋斗,就不怕流血牺牲”的口号,带领大家奋战塌方。在庞家嘴隧道施工中,青年民兵吴光才壮烈牺牲了。他的弟弟吴光灿、妹妹吴光珍接过烈士生前使用的风枪,继续向大山腹中挺进。他们说,当年红军长征前赴后继,跨过了雪山草地,今天我们在继续革命的征途上要向红军学习,不完成任务不下火线。
(三)
修筑襄渝铁路,要在大江大河、高山峡谷之间架设几百座桥梁,工程十分艰巨。
英雄杨连第生前所在连的干部、战士们,同来自桐柏山革命根据地的民兵连一起,接受了一年修建两座大桥的任务。隆冬的鄂西北山区,北风呼啸,天寒地冻。军民们在寒冷刺骨的河水里,日夜抢挖桥梁基础。夏天,骄阳似火。灌注混凝土桥墩的模型板内,气温高达四、五十度,战士们乐呵呵地说:“革命哪怕艰苦多,越是艰苦心越乐,我为祖国架彩虹,愿将汗水流成河。”他们提前建成了两座大桥,并创造了一年修建三座大桥、三座中桥的新纪录。
横跨汉江急流的紫阳大桥,墩高七十六米,是襄渝线上的一座高桥。参加修桥的铁道部大桥局的工人、民兵和铁道兵战士攀上二十多层楼高的钢塔架,灌注混凝土桥墩。在架钢梁的一天,当架桥机伸出长臂,吊着巨大的钢梁伸向江心的桥墩时,突然狂风大作。五十多米长的钢梁高悬空中,不断摇晃。如不采取紧急措施,钢梁就有变形甚至断裂的危险。富有经验的老桥工王超柱顶着大风上桥,带领大家用四根缆风绳将钢梁稳住。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大桥终于提前二十三天横跨在滔滔汉江的上空。
(四)
一九七三年十月,襄渝铁路接轨通车了。可是,当他们正进行收尾配套工程时,线路中段由于地质条件恶劣,加上突然遭到特大暴雨和山洪的冲击,一些地段出现山体滑动,隧道开裂,站房倾斜,钢轨变形等现象。
面对这突然出现的巨大险情,国家建委、中国科学院和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等十多个单位的专家们,迅速奔赴现场,同部队指挥员、技术人员一道,实地考察,“会诊”攻关。他们在铁路旁架起仪器,昼夜观测;在山麓上开挖深井,细细察看,发现山体正以人的肉眼看不见的速度缓缓移动。他们断定这不是一般的滑坡,而是大面积的正由量变向质变发展的古滑坡复活。如不抓紧整治,新建铁路就有被推到汉江峡谷的危险。为了确保线路质量,筑路军民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昼夜研究固山锁石的方案。
自古以来,人们只见过船只在江河湖海上锚泊;如今,英雄的建设者们却要在襄渝铁路上展开一场锚山的战斗!
“愚公能移山,咱们就能锚山。”筑路大军昼夜不停地战斗着。
“锚山”,首先要在滑动的山体上挖一个比十多层楼还高的深井,然后装进几十根大钢轨和大量钢筋焊接成的骨架,再灌注上千方混凝土。战士们不等施工机械运来,就刨开冻土,抢挖锚固桩的桩井。桩井一米米地往下掘进,地下水则不断往上涌。他们就一面排水,一面掘进。桩井越挖越深,爆破也越来越困难。指战员们群策群力,创造了用电阻丝、细铁丝传导起爆的方法,让点炮人员在井上操作,既安全,又节约导火索,解决了深井爆破的难关。
正当锚山战斗紧张进行的时刻,“四人帮”刮起了一股大批“唯生产力论”的妖风。担任白河锚固桩施工的某团党委书记、团长夏玉援,面对妖风迷雾,憋了一肚子气。他组织党委“一班人”学习了革命导师论述革命和生产的指示。他说:“革命和生产是统一的,如果我们空喊口号不修路,不抓紧把山锚住,那还有什么无产阶级政治!还算什么人民的铁道兵!”党委统一认识后,又把这些有关指示印发给连队,党委成员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鼓励大家精心施工,确保工程质量。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后,“四人帮”更加猖獗。筑路军民眼含热泪,在工地上召开了大战锚固桩的誓师大会。他们用斗大的字写出“向大庆工人阶级学习,大干社会主义有理!”的战斗口号。大家任凭妖风吹,大干社会主义不松劲。粉碎“四人帮”以后,指战员们的革命热情更高了,他们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白河五十九根锚固桩的施工任务。
“山移志不移,锚山创奇迹!”战士们在全线二十个滑动工点,总共灌注二百八十八根锚固桩,总长度相当于向地球深处插进一根十五里长的巨型锚钉。
如今,人们乘坐列车奔驰在襄渝线上,看到那山坡上露出的一排排银灰色的锚固桩顶和锚定的山头,听着战士锚山的故事,谁能不敬佩英雄们在我国筑路史上创造的这一奇迹!
新华社通讯员 陈远谋 张思勇
新华社记者 易俭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