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二龙山变样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0-04-24
第2版()
专栏:

  二龙山变样了!
刘纯茂 时中
二龙山这个地名,在辽西已为很多人所熟悉了。它是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贷给新农具——全套苏联马拉机——的重点之一。并且在该省劳动模范大会上,他们的代表齐宝恩,又以“小组为基础的联合大组”,赢得了“模范互助组”的一等红旗。这个接近大沙漠的草甸子上的“新农村”——二龙山,究竟它是什么样呢?
(一)一个佃户林
二龙山的十几户人家,从前除去两户过得较富裕些的大佃户之外,都是依靠扛大活租地种的雇贫农。附近的土地和房屋全是“丁司令”(张作霖手下的军阀)的,由一个中农转租下来,把自己种不过来的再分租给贫农耕种。年年到打完场的时候,“丁司令”的管家,就赶着几辆大骡挂儿,耀武扬威地来到二龙山,享受着大佃户给他准备好的上等酒席和大烟之后,鞭子一扬,二龙山人们的一年劳动果实,就被劫走了。劳动的人们默默地站在大道旁,看着那越走越远的粮车,不由地想起了自己坐在炕上因为没有裤子穿不能下炕的老婆,那一群张着嘴等吃的孩子……。
二龙山穷人的酸辛说不完!没满十岁的小孩子,就得给地主家去放牛,三九天没鞋穿,冻得把脚伸进牛粪里去暖和。一家七八口人,挤在一间化了好几石粮租来的小破屋子里住,虽然住的是那样蹩脚,但还得受着不让住的威胁,房租年年增加着。
几百年来,二龙山不知道生了多少受苦人,也不知道死去了多少受苦人。
(二)新农村
二龙山的确变了!
刚一走进插着两面红旗的屯大门,就可以看到摆在那儿的新农具——全套苏联马拉机——在太阳底下放光。农民们不时地过来看看这油漆得红红绿绿的大轮子、小轱辘、木头框子……。这些,在他们很生疏,但却知道它们将能使自己更富裕、更幸福。
穿着新棉袄棉裤的孩子们,在院子里“打排”玩儿呢!除了新从南荒搬来的杨忠林等个别人外,全屯百多口人已经找不到穿破褴衣裳的人了。尤其是年青妇女,她们平日穿的都是干干净净的,若赶上谁家婚娶的日子,她们几乎每人都穿上新衣裳去吃喜酒。
全屯除掉老郑头不算在内,其余家家都养着猪、鸡。全屯一共有九十多口猪、八十多只鸡、二十多只鸭子。光是这些副业,一年的收入就能有百来石粮。
全屯统共有十九匹马、三头骡子、八条毛驴子。连一家拴的带合伙拴的统共有七台车。每天傍晚,一群喂得溜圆的牲口,从甸子上走回来,到井台上去喝水,主人一面给它们打水,一面哼着小曲,脸上洋溢着喜悦的光辉。
全屯除了两户特殊情况(一家是新来的,一家新娶了媳妇,还带来了六个孩子),家家都有余粮。就拿老郑头来说吧,他今年五十四岁,前年春天,才投奔到二龙山来的。来时,只有一身破棉衣,一床破棉被。现在除了衣被都换外,家里还有六七石余粮。
他们在经济上翻身了!
他们也正在努力着文化的翻身。识字班每天上课,从去年七月到现在,有的学员已经认识六百多字,并且有几个妇女能记账了。家家的墙上、柜上、门上、都有粉笔写的字。
小学生已经有十二个了。
唱歌,是这里人们熟习的事,时常在晚上,人们敲上鼓,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院子里,一面欢乐地扭,一面尽情地唱着:“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三)是怎样变的?
只要随便向二龙山的人们一问,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说:“多亏毛主席、共产党!”“我们互助的好!”“大家劳动的好!”实在,大家说的都对,若不是毛主席、共产党,他们翻不了身;若不是互助的好,劳动的好,二龙山变得不会这样快!
一九四七年七月土地改革(分青苗),十二月丈评土地,全屯十四户,分进了九六·八垧地(小亩)和两匹不能用的老马。当年秋收只打了九十多石粮。到一九四八年春,就有好多户缺牲畜、缺种粮、口粮,春耕发生了困难。虽然,互助是非常必要了。但这时大家思想有顾虑,怕“变天”,怕“归大堆”;怎么办呢?正在这时,齐宝恩从县里训练班受训回来了(从土地改革开始,他就当干部,现在是村支部书记),他就针对这些思想,利用大会讲解,小会说服,个别动员……各种方式向大家解说:“谁劳动是谁的”,“组织起来共同发家”,……大家都被说服了;但只有一个独身汉郭有为说什么也不干。“不许强迫命令”,只好让他单干了。互助组终于组织起来了!组织成了一个全屯大互助组,在大组之中分成了两个小组。定出公约,灵活运用劳动力,能干啥干啥:让胳膊有毛病的李春林赶车,让上岁数的老陈头扶犁,让有腰疼病的刘海振专负责任打更和帮大家干零活,大家给他铲、割地。种籽也在组内实行了调剂。同时,规定了一付犁仗包种多少地。就这样,地种上了。但到开铲的时候,吃粮又成了问题,齐宝恩就和大家想出一个办法:齐了五十斤麻籽油(加上外借一百斤);由齐宝恩携带着到齐齐哈尔换回了三台车胶,又折到梨树换来了六石粮。接着又齐了四十斤荞麦面,加上换油剩的钱,到三江口换回了十四斤半棉花,组织了二十一个妇女纺线。又动员妇女种了两亩水园子。菜下来了,每天由组长刘张氏把菜分配给大家吃。这样,解决了一部分铲地时候的口粮。为了保证铲趟的完成,使铲地的人吃得干饭,就规定他们在一起吃饭。其他的人都是糠菜吃得坏点。这样缩食节约,胜利地作到了两铲两趟(这里因土质、气候关系一般都不铲趟三遍),没荒一根垄。这个时候,单干的郭有为闹病了,跑到亲戚家去住。当他病好了回来到自己地里一看,怔住了!能铲多少就算得多少吧!”可是,摆在眼前和他想的完全相反,地里没有一根草,小苗儿和其他地里的小苗一样的粗壮,他高兴得蹦起来。他这时才认清了互助的好处,主动地要求参加了互助组。
从前在这儿种地的佃中农李国卿,土地改革时怕斗,躲到南荒去了。如今,他又想回来,可是在那里他欠了人家三石粮,人家要留他的白马抵债。齐宝恩就和大家讨论,结果,大家给齐了三石粮,套着车把他接回来,大家又给他腾房子、借吃粮,中农乐的说:“知道你们能这样待我,我早就回来了!”
一九四八年,是二龙山人们艰苦战斗的一年。这一年里,他们忍饥挨饿,备尝辛苦,但当他们大致算了一下全年生产的细账,心里都落底了:除了啃青净打粮二百五十多石(约等于四七年产量三倍),在一起铲地(两遍)共省了一百八十多个工。由于给谁干活在谁家吃饭省了七十多斤油,妇女纺线搞进四十三块家织布,买进了五匹马,三头骡子,三台车。鸡、鸭、猪都增多了,家家户户都添了几件新衣服,……。也就是在这艰苦战斗的一年里,二龙山的人们,都深深地体会到劳动互助的好处。大家的情感融洽了!
转过年来,他们接受了去年的经验,研究出了改进互助组办法:按件(垄)评分,天天记工,及时清账,同工同酬(老、幼、妇女都在内)等办法,并选出了全屯唯一能记账的齐宝恩妻子给大家记工账。
开春,政府号召开荒,在二龙山又发生了问题。有的人认为:“熟地都侍弄不过来,还开啥荒呢?”“要那么多地干啥?够吃够喝就得呗!”也有的认为:“粮打多了,不值钱怎么办?”……齐宝恩给大家开会或者是个别动员还是发动不起来,他一连愁了好几天,忽然一天晚上他悄悄地拿着铁锹来到了西甸子,隔不远挖了一堆土(占荒的标帜),一直挖到西甸子边上。
过了两天,有人去拉碱土,发见了土堆,回来对大家讲,大家都着急了,晚上就开会,研究开荒的事。齐宝恩这时就对大家说:“寡占不顶用,得开起来才算呢!”“现在不多开荒,往后使拖拉机,地不够种,后悔也晚了!”
第二天,他和军属老陈家拴了一付犁仗,到西甸子上就开上了,接着大家就凑了四付犁仗,五天就开了三十多垧地。
四九年全屯收入更多了:一共打了三百七十多石粮,平均每个人收入四石来粮(副业收入不在内),又买进了三匹骡马、一台车。
二龙山的人们就是这样富裕起来的。他们富裕的秘诀就是:
“劳动互助,共同发家!”
虽然,二龙山的人们已经过着了较比富裕的生活,但他们并没有满足。
今年计划要用马拉机开二十垧荒,植五千棵树,多种麦子、棉花、大豆。
“过两年把这些矮房翻盖起来,按上玻璃窗。”“等几年树长起来,地再不能受风刮了。”
二龙山的人们,已经看到了幸福的远景,他们正怀满信心的前进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