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科学院半导体所发展一批科研骨干入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78-07-03
第4版()
专栏:

科学院半导体所发展一批科研骨干入党
本报讯 “七·一”前夕,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发展了七名新党员,其中五名是科研骨干。
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后,半导体所召开党的核心小组扩大会议讨论落实大会精神时,就提出要做好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工作,把那些具备党员条件的科技人员,特别是科研骨干,及时地吸收到党内来。但是,有些同志认为,对科研人员要多考验考验。针对这些看法,他们组织支部书记以上干部深入领会科学大会文件精神,分析了本所一批科研骨干十几年、二十几年的表现。大家认为,他们当中不少人经受了党内第九次、第十次,特别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考验,证明是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对这些同志,如果还不放心,那要考验到什么时候?那种“要考验考验”的说法,实质上还是不承认他们的进步,对他们不放心。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大家统一了认识:(一)又红又专的科研骨干,应是今后科研机构发展党员的重点;(二)在科学实践和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中的表现,特别是在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中的表现,应是衡量一个科研人员思想进步的主要标准;(三)深入了解、具体分析和抓紧解决申请入党的科研人员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当前发展党员工作的关键。各个支部都加强了调查研究,对每个发展对象存在的问题抓紧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在较短时间内就解决了一批业务骨干的入党问题。
这次发展入党的五名业务骨干,都是经过较长时间考验的积极分子,但是在入党问题上,几乎每个人都遇到过一些曲折。有个同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半导体所工作,十八年如一日,勤恳刻苦,钻研业务。“四人帮”横行时,他被扣上“业务脑瓜”、“只专不红”等帽子,他坚决抵制,坚持搞科研,并在会上当面批驳帮派骨干的谬论。一九七六年七月地震时,他冒着余震危险,打着手电,第一个进入实验室,把仪器设备一一安放好;震情未解除,他又最早回到实验室工作。他在科研中做出了显著成绩,是出席全国科学大会的先进工作者代表。但由于他从文化大革命以来,没有写过入党申请书,又是归国华侨,父母还在国外,支部就认为他没有入党要求,而且认为“海外关系复杂”,没有考虑他的入党问题。经过谈话了解,原来他在文化大革命前写过多次入党申请书,迫切要求入党,只是在林彪、“四人帮”干扰下,他感到入党无望,才没有再写申请书。他自己九岁时就回国了,父亲在国外是个修鞋的手工业者。支部又派人去他老家调查,了解到他家出身贫农,父亲是个贫苦侨民,没有政治问题。不到一个星期,就把他的问题解决了。有个研究室的副主任,是个老积极分子,上大学时学习成绩全优,积极参加团的工作,调到半导体所后专心致志搞科研,曾被认为“多专少红”。支部每次讨论发展对象时,虽然都把他排在名单上,但总是排在后面,结果长期是发展对象而又一直发展不了。这次,支部全面分析了他的情况,认为他政治上一贯要求进步,又能刻苦钻研业务,是科研战线上的带头人,一致同意发展他入党。
在发展新党员入党前,各支部都广泛地听取群众意见。一些业务骨干反映:过去“四人帮”宣扬“知识越多越反动”,我们钻研业务被扣上“白专”帽子,成了“复辟势力”,被关在党的大门之外。现在,粉碎了“四人帮”,业务骨干也能入党了,这对我们是个很大的鼓舞。家庭出身不好或有所谓“海外关系”的人说:“过去象我们这种人入党太难了,现在,归国华侨也能入党,消除了我们的顾虑,以后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进步”。
中国科学院京区其他一些研究单位的党组织,也把在科研骨干中发展党员,作为经常任务。对政治上一贯表现积极,同“四人帮”斗争中立场坚定,学术上有重要贡献的著名物理学家、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张文裕同志,青年数学家、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广厚同志等,最近都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吸收入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